大力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2025-02-07 贵州日报 雷刚

范佳雪 吴茂英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贵州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着眼特色发展乡村旅游等富民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取得更大成效。

融合农、文、旅三个产业,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文化旅游为重要媒介,整合新型生产要素,推动乡村文旅同生态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深度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积极挖掘乡村文旅资源,将乡村的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与开发,探索数字化赋能“文旅融合、农旅互促”的乡村文旅新业态,通过“旅游+”“+旅游”的模式提升农业文化价值,传播农耕文化内容,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提升文旅产业发展的附加值。以新质生产力激发乡村产业新动能,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提升特色种植养殖业增加值,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开发“云养殖”“云认购”等线上乡村文旅消费新产品,不断丰富业态、拓展链条,提升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惠民富民能力。

做好引、育、留三篇文章,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聚力破解乡村创业人才匮乏、青年人才紧缺等痛点堵点,通过“引”“育”“留”,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积极引进人才团队合作开发文旅项目,学习借鉴浙江等地经验做法,探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和“文旅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文旅深度融合赋能乡村发展。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项目,精心培养一批乡村文旅人才,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运营团队构建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更好留住用好人才。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注重守、转、用三个环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坚定乡土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本土优秀文化,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故事、传统手工业和地域特色文化等资源的挖掘与开发,鼓励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大力扶持“苗绣”“贵银”等发展壮大。以创建人文乡村为引领,完善乡村民宿、星级农家乐建设和评价标准,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村寨景区,打造一批乡村民宿旅游项目,支持在乡村地区开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维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大力推广“村超”“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打造绿、富、美三种特质,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实施乡村振兴发展,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以优化乡村生活环境、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开发山水、文化、生态等资源,推行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充分利用AR、VR等新技术,开发沉浸式乡村文旅消费新场景,探索“睁眼就能看到的贵州山水”等主题化、全方位的沉浸式乡村文化旅游新体验。把文化和旅游发展纳入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开发新型乡村旅游产品,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居民增收致富,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时代魅力乡村,实现乡村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和谐共生。

树立学、赶、超三种状态,助力乡村组织振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学习借鉴乡村文旅融合先进典型,探索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鼓励突破行政区域限制,跨区域整合旅游资源。建强农村基础党组织和乡村文旅市场运营主体,加强经营者、管理者、当地居民等技能培训学习,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因地制宜招引培育乡村运营团队,选拔有创业梦想、能力强的优秀青年配入村(社区)“两委”班子,引领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落实为基层减负要求,优化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树牢正确政绩观,为实干者撑腰、为干事者鼓劲,形成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为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提供坚强保障。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浙江大学)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