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苗族织锦技艺:一丝一缕见传承

2025-01-31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潘英正传授苗族织锦技艺。 (受访者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苗族织锦技艺简介:

       织锦是指运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通过提花、织造等工艺织出带有图案织物的技艺。贵州省苗族织锦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余年,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台江县、麻江县、雷山县的苗寨广泛盛行。

       凯里苗族织锦的材料过去常用麻、丝,如今多采用棉、丝,也有棉、丝混织的情况,其中以丝织的丝锦品质最为上乘。丝锦中最为精妙的当属舟溪“中裙苗”的背带细丝锦,其纹样丰富多样,包含动物纹、植物纹、天象纹、器物纹、几何纹等。

       麻江苗族织锦主要有锦布和花带两种类型。织锦图案大多源于生产、生活,以自由灵活的装饰纹样为主,主体为几何图形,以大菱形为框架,各种图案花纹相互连接,布满整个画面,整体图案规整紧凑、饱满对称。

       雷山苗族织锦以手工编织为主,通常情况下苗锦是反面织线,正面呈现图案,通过交替使用红与绿、黑与白等彩线,形成颜色的交错对比,从而实现图案的和谐统一。

       台江苗族织锦分为机织和编织两大类,机织的是宽锦,编织的为锦带,多被用于制作头帕、裹腿、围腰、衣袖、背饰、肩饰以及床上用品。其中,施洞型围腰彩锦是苗族织锦中最为优美的一类。

       苗族织锦技艺和图案反映着苗族的历史和社会形态。织锦本身构图精美,图案灵活多变却又协调对称,立体感强,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

       2008年,雷山县、麻江县申报的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凯里市、台江县申报的苗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潘英:

       织锦织出幸福路

       冬季的清晨,凯里市舟溪镇曼洞村青曼苗寨里,织布机叽叽作响,潘英依旧早早起床,坐在织机前,拿着梭子数纱挑线。

       “这就是蝴蝶纹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苗族织锦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潘英向记者介绍,苗族先辈们在动荡迁徙的过程中,把一路上的见闻、对故土的思念与祈愿,都细密地织进、绣入服饰纹理之中。在古老传说里,蝴蝶妈妈孕育万物,这一意象化作服饰上灵动翩跹的蝴蝶纹,象征祖先护佑的龙纹蜿蜒盘旋,彰显着族人溯源寻根之心。点滴图案皆为历史“密码”,这些祖辈传下来的图案已经在她的脑海里形成拓片,浓缩成一本厚重的史书。

       “舟溪式”苗族织锦工艺复杂,每块布匹至少需要1000至1200根经线,用丝极为纤细,每平方厘米达到60经、90纬的高精密度。“织这么一段,也要花上整整一天。”潘英将食指横放在布匹上,边丈量边向记者介绍。

       “8岁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母亲学习,她在一旁织,我就在旁边看。”幼年的潘英在织锦方面就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她都能织得栩栩如生。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要好好传承下去。”到潘英这里,苗族织锦技艺已经传承了6代。

       自1984年被贵州省命名为第一批乡村旅游村寨以来,青曼苗寨就成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点之一。从那时起,潘英便带着村里的姐妹一起织锦、绣花、接待游客。以苗族织锦技艺为代表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

潘英举办织锦培训班,开展培训200余次,还担任了凯里市2018年“锦绣计划”培训班讲师,让村里的妇女接受系统的手艺培训;在青曼小学成立苗族织锦技艺传习所,牵头成立曼洞村苗族织锦合作社等。

       如今,苗族织锦已经成为青曼的文化名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愿苗族织锦能被更多人知道。”潘英表示,希望通过手中的经纬线,和大家一起编织美好生活。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