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水族马尾绣:刺绣中的活化石

2025-01-26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姜雨熙

水族马尾绣简介:

水族马尾绣主要流传于黔南州三都自治县的水族聚居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毛作为主要原材料的刺绣技艺。

水族马尾绣的主要产品形式有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及围腰等。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首先取3至4根马尾毛,把它当作芯,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毛上,使之成为类似于大提琴琴弦的预制线。再将搓好的马尾线盘绣于底纹的轮廓上,然后再用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用填绣在中间。制作好的马尾绣精美绝伦,远远望去宛若彩色浮雕,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水族马尾绣也因此被誉为“刺绣中的活化石”。

2006年,三都自治县申报的水族马尾绣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尾绣传承人韦桃花:

带动万人在家乡创业就业

“在水族有句俗语,‘针走得,线去得’,这代表了水族妇女的豁达心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韦桃花,双手搓捻制作着马尾线笑着说。

“3岁跟母亲学搓马尾,到5岁才真正学会,搓马尾是做好马尾绣的基本功,水族女孩从小就会跟妈妈学习。”韦桃花说,别看这样一个简单的搓线技艺,没个半把年是学不好的,因为刚开始很容易出现用力不连贯或耐力不够,造成绕线不均导致马尾丝露出,就不能作为合格的马尾线使用。

因从小看母亲做马尾绣,边看边学,韦桃花渐渐地掌握了马尾绣技艺。12岁时,她就独立制作完成了人生中第一床马尾绣背带。“背带对于我们水族女性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是外婆探视孩子的必备礼物。一床背带不仅可以代代相传,也表达了外婆对女儿和外孙的爱。做工精致的马尾绣,体现出娘家的心意、体面与富裕。

韦桃花告诉记者,到了她这一辈,水族女性做背带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时代发展,现在马尾绣背带有了商品属性。”通过学习、借鉴、研究古老的马尾绣精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创作出了一批马尾绣背包、壁挂、领带等符合现代审美的旅游商品,赢得了市场青睐。

2010年,韦桃花注册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桃花马尾绣艺术品制作有限公司,带动周边村寨水族妇女1万余人在家乡创业就业。

近年来,韦桃花已带着马尾绣去了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澳大利亚等国家。她说:“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让马尾绣走得更远。”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