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实现百亿级工业园区零突破
近年来,黔东南州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在工业领域书写着新的成绩。2024年,该州工业经济呈现“提速增效、稳中向好”发展态势。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8.2%,排名全省第一;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台江经济开发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100亿元,历史性实现百亿级园区、百亿级产业“零突破”。
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航拍。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供图
1月16日,记者走进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只见光伏玻璃生产线繁忙而有序,自动机械臂上下抓取玻璃,工人们各司其职,叉车来回穿梭。
“2024年,公司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以及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总产值实现14.85亿元,纳税额达到3343万元。2025年,公司计划进一步深化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钱刚告诉记者。
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李丽 摄
2024年以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聚焦资源禀赋,大力推进“富矿精开”,抓牢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六大产业基地”中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和玻璃制造及铝加工主导产业发展,率先建成百亿级园区。当前,园区共有131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有61家,玻璃制造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有20家,铝加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有17家,主导产业发展正在“聚能成势”。
“截至2024年11月,园区61户规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7.94亿元,同比增长51.46%;全口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0.23亿元,率先在全州15个园区中实现全口径企业总产值破百亿。截至12月底,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13.71亿,其中,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累计完成产值48.42亿元,继续在黔东南工业企业中领跑。2025年园区将实现20个亿元企业目标,通过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大抓改革,争取完成目标总产值150亿元。”凯里市委常委,炉碧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胜林介绍。
贵州其亚铝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 供图
无独有偶,在台江经济开发区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几台机械手在工人操作下,正忙碌地组装电池配件。
“2024年,公司每天生产14万只电池,产量再创新高。电池循环使用寿命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了20%至30%,既节约资源又绿色环保。”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明朵说,2024年,该公司产值为46.26亿元,2025年产值争取突破50亿元以上。
图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全景。杨晓波 摄
坚持做大做强铅蓄电池制造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酸汤农产品加工、“村BA”体旅装备制造两个潜力产业,2024年台江经济开发区500万元以上在库工业项目26个,完成工业投资6.61亿元;园区规上工业企业23家,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00.13亿元,同比增长44.78%,完成工业增加值26.82亿元,同比增长60.46%。2024年1月开发区成功入选“贵州省绿色工业园区”,2024年8月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革一片区)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顺利通过评估,并于2024年12月入选国家工信部“全国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
“2024年园区引进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10.7亿元。建成项目并投产7个,完成产业到位资金12.7亿元,同比增长49.7%。”台江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刘辉介绍,2025年,该园区将围绕天能集团、麒臻、鲁控等龙头企业及“电动贵州”建设,重点瞄准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积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延伸,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缺失环节和配套企业落户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提速壮大发展,确保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150亿元。
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杨晓波 摄
长期以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到工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始终将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2024年,黔东南成功实现百亿级园区、百亿级产业“零突破”,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黔东南工业发展的新征程。
持续壮大市场主体,通过抓龙头企业,抓规上企业、抓中小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支撑作用强、带动性强的重点企业,力争培育一家企业,带动一条产业链,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州76户亿元企业总产值350亿元,占全州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8.13%,较上年增长6.34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助推中小企业融入到大企业生产链、供应链。积极帮助有需求的企业申请中小企业信贷通,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图为贵州台江经济开发区天能集团蓄电池生产车间。杨晓波 摄
持续推进项目建设,通过谋划项目储备、服务项目建设、对接争资争项,充分用好“新能源+产业”政策、“桥头堡”基金等政策优势,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动态更新“一图三清单”,提升项目谋划质量和招引精准度。全年牵头组织开展招商引资走出去27次,请进来87次,洽谈企业105家,促成签约项目43个。推动丹寨思飞、镇远安兴电子、黎平水口风电场等208个项目成功入库,实现凯里黔玻永太二期、凯里海生一期一线、丹寨明阳风电装备制造一期等103个项目建成投产。全州共获省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项目75个;获工业领域基金项目4个。
持续做优产业结构,通过高端化发展、智能化发展、绿色化发展、融合化发展,推动产品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逐步健全完善,并向中高端跃升。基本形成集开采洗选—玻璃生产—玻璃深加工一体化发展的硅精深加工、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炮制切片及饮片—成品药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的民族医药等产业链条,以硅精深加工(玻璃为主)、民族特色食品及民族医药为代表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初具雏形。为85家中小企业供需对接服务,完成60家重点企业深度数字化诊断,推动3家企业开展大模型应用、8家企业上云用云数字化改造提升、6家企业打造轻应用试点。指导三穗鼎盛服饰开展碳中和认证,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第二家(全省纺织类第一家)、全州第一家碳中和企业,并推荐申报贵州省零碳工厂。以三产餐饮的扩张带动二产加工的规模发展,以二产加工的规模需求带动一产种植面积的提升,形成一二三产协同联动发展的酸汤产业链条,打造集现代农业、加工生产、物流配送、餐饮服务、文化旅游于一体的酸汤产业新集群。
贵州麒臻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废旧电池破碎车间。杨晓波 摄
贵州海生玻璃有限公司一期生产车间。李丽 摄
如今,走进黔东南各个工业园区,只见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厂房整齐排列,生产秩序井然。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2025年,站在新的起点上,黔东南将继续砥砺前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工业园区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全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