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溢彩流光錾刻文化之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姜雨熙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简介:
苗族饰品历经了显著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原始装饰品,逐渐发展到岩石贝壳装饰品,进而演变到植物花卉饰品,最终成就了金银饰品的辉煌。其中,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源远流长,经过世代的传承与发展,银饰的样式和形态得以基本定型,并且至今仍在不断创新。这一饰品链条的演变,成为苗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黔东南州黄平县、雷山县、剑河县、台江县等地,银饰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作为妇女的传统装饰,种类繁多,包括头饰、面饰、颈饰、肩饰、胸饰、腰饰等,各种饰品相互映衬,形成了完美的整体装饰效果。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是苗族民间独有的传统工艺,每一件饰品都是匠人手工制作的结晶。其制作过程繁琐,包含30多道工序,如铸炼、捶打、编结、焊接、洗涤等,每一项都需要精湛的手艺和无尽的耐心。
银凤冠和银花帽作为头饰的代表,被誉为整套银饰系列的龙头凤尾,它们与苗族刺绣、织锦、蜡染等装饰物一样,是区分苗族各支系的重要标志。不同地域的苗族银饰各具特色,如黄平县的银饰图纹丰富多样,以昆虫、花草、鸟雀、龙鱼等为题材;剑河县的银饰则以龙、虎、昆虫、花鸟等动植物图案为基本素材,精美绝伦。
苗族银饰不仅造型各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图案设计到花纹构建,再到锻制技艺,无不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体现了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精神风貌。
近年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与保护。2006年至2011年间,雷山县、黄平县、台江县、剑河县等地申报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相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正贵:
环佩叮当紧随时代潮流
在黔东南州黄平县翁坪乡永望村,寻着清脆悦耳的敲打声望去,走进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杨正贵的店铺。
杨正贵正低头沉浸在银饰的世界中。这位70岁的老匠人神情专注,手握锤与錾,凭借着手中的力道与精准的方向,在银项圈上细细錾刻出繁复而精美的图案与花纹。自幼年起,他便与银饰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凭借着过人的天赋与不懈的努力,18岁便已能独立制作出精美的银饰。
1997年,杨正贵打破家族的传统模式,在黄平县城开设了第一家银饰加工店,成为家族中首位全职银匠。凭借着祖传的手艺与良好的口碑,他逐渐站稳了脚跟,银饰事业也蒸蒸日上。
在苗族文化中,银饰是姑娘们的嫁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杨正贵介绍:“有些家庭在女儿年幼时便开始逐年为她打造银饰,存放在专门的木箱中,以待出嫁之日使用。”苗族民谚有云:“无银无花,不成姑娘。”雕刻图案是杨正贵的拿手好戏,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技艺的磨炼,他的雕刻技艺也越来越纯熟。他雕刻的花朵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立体感十足。“雕刻工序最典型的就是苗族盛装中的银帽,苗族人称为‘凤冠’,银帽通常有四五斤重,经过铸炼、锤打、焊接、编结、打磨等30多道工序制作而成。从早做到晚,需要两个月才能做完一顶银帽。”杨正贵介绍,苗族银饰以大、重、多为美,是财富的象征。
如今,杨正贵的银饰事业已拓展至贵阳,新开了两家店铺。他的银饰品设计新颖、紧跟时代潮流,且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深受顾客喜爱。同时,他还积极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传授苗族传统工艺之美。2022年,他在自家店内设立了非遗工作室,成为了青少年研学的新热点。
尽管机器生产日益普及,但杨正贵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他深知,苗族银饰要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成为代表性、符号性的苗族文化旅游商品,就必须坚守传统、传承文化。他自豪地表示,将一生致力于苗族银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