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只为干事创业 贵州工程技术应用学院请新引进的60多名博士“挑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肖大熙
2024年12月12日,乌蒙山区寒气逼人,贵州工程技术应用学院仲群楼二楼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学院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正在举行,新引进的60多名博士齐聚一堂,谈感受、提建议、话发展。
“今天我们把学校制度规章亮出来,你们当成靶子来打。”座谈会上,学院党委书记肖建宗情真意切。
“学校工作效率很高,这也是吸引我来到这里的原因之一。”来自艺术学院的崔琦博士说,“但学校在一些制度规定的宣传发布上存在慢半拍的情况。”
“艺术学院的书记,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肖建宗点名回答。
“以后我们第一时间发布。”
“我们的课时量怎么计算的?总感觉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规定的课时量。”机械工程学院付成果博士说。
“这个问题,请教务处长回答。”
“在科研项目申报以及完成奖励方面能不能解释一下?”
“科研项目器材、耗材购买审批方面能不能简化程序?繁琐耗时,影响实验进度。”
…………
座谈会开得热烈而真诚,博士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有些涉及学校的工作效率,有些涉及学校的体制机制,有些涉及上级部门的政策规定。
“老师们提的意见建议,我们照单全收。涉及学院的,能答复的我们答复了,不能答复的我们开会研究后予以答复。上级部门有明文规定的,我们按规定执行;上级没有规定的,我们想方设法为大家解决。”肖建宗话音刚落,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矿业工程学院马骏博士说,“这样的座谈会开得很有意义,让我们和学院决策者面对面交流,提建议意见。他们现场解答,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顶层设计者的意图,也让决策者知道我们真实的想法。”
一次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折射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引才、留才和用好人才方面所做的探索。
2022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的战略定位。作为毕节唯一的本科高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致力于发挥人才汇聚优势,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培育更多人才。
育才之道,在有良师。“这些年,学院引进的和对口培养的博士教师有的走了,留下的也确实有躺平的。”2023年10月,肖建宗上任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时,对于学院教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和现状,颇为担忧。
破解之道,唯有加大引才力度。要引进高层次人才,谈何容易?首先,学院地处偏远的乌蒙山区,不管是发展条件还是生活环境,均无优势可言;其次,学校经费有限,无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心仪待遇;第三,学校底子薄,无法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成长所需和施展抱负的平台。
“不得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学校统一思想、下定决心,决定给予引进的每名博士人才75万元安家费,过渡期间享受副教授待遇,“与很多高校比,这个条件微不足道,但已是我们能够拿出的最大诚意。”
引才更要留才,关键在于助力人才成长。“学院采用柔性引才方式,从北京、上海等地柔性引进领军人才2人、拔尖人才1人、优秀青年人才1人,通过专题讲座、学术指导、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人才快速成长。”肖建宗介绍。
同时,学院花大力气打造人才成长平台,投入3000余万元新建“分析测试中心”“实训中心”等各类科研实训平台,为人才发挥潜力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
“今年,我们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全年科研经费投入超过1500万元。”肖建宗说,横向的话,和很多大学没办法比。但纵向比较,今年科研经费的投入达到历史新高,增长60%。2024年,学院还按照制度及时兑现了科研奖励、教学奖励237万元,进一步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我们也发现过去人才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肖建宗说,过去,引进的博士过渡期间享受副教授待遇。过渡期后,不管评不评得上副教授,仍然享受副教授待遇。现在我们打破了这一躺平温床,过渡期间要是评不上副教授,就取消副教授待遇,推动人才实现从“乌龟心态”到“兔子状态”转变,引导人才凝心聚力谋发展。
在肖建宗看来,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能带来“鲢鱼效应”。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胡彪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力学专业,目前已经成功申报省科技厅和省教育厅科技基金项目。胡彪还整合母校西南大学导师团队、实验设备等,与母校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引进一个博士,“鲢”出博士的资源和潜力。
老家黑龙江省肇庆市的马骏博士从中科院地化所毕业后,选择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他说,选择来到这里的原因是师兄在这里工作,对这里的引才留才环境比较满意,于是极力推荐。而且,他学的是地质工程。在贵州大力推进“富矿精开”大背景下,选择矿产资源丰富的毕节,是一种“双向奔赴”。
“2023年我来的时候,全校只有96个博士,现在是162个。一年多时间里,我们成功引进66个博士,及时兑现3000多万元安家费。学院还有58个在读博士,2025年我们计划还要引进30个,这样我们的高层次人才基本上满足教学、科研需要。”肖建宗信心满满地说,有了人才支撑,学院发展将迈上快车道,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培养更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