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
谭啟玲
“十四五”以来,榕江多措并举做好易地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促进安置社区各族群众大团结、大联合、大发展。
丰富活动空间,营造共融氛围。一是建设新市民活动中心,开展“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整合资源,在卧龙、阳光、特和、富民4个安置社区周边建设新市民活动中心,打造老人康养、学生学习、儿童康复等空间。二是打造社区食堂,引领移风易俗新风尚。在富民、阳光、特和3个易地搬迁安置社区打造社区食堂,引导动员搬迁群众到社区食堂操办“红白喜事”,有效促进移民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动移民社区移风易俗,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尚。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2024年投入衔接资金3097万元,全部用于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建设10个项目,其中用于改善搬迁群众基本生活基础设施的项目8个。加强部门协同配合,积极协调建设资金。投入314万元,建设富民、卧龙等社区“四点半课堂”;积极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930万元,建成南海幼儿园,并已于2023年9月投入使用;整合协调东西部协作资金2413.23万元,建成粤黔协作易搬群众就业创业促进中心等项目。
拓宽就业渠道,助力群众增收。用好东西部劳务协作政策,通过“招聘会”、包专车专列、拼车补助、发放“爱心包”等方式,鼓励引导搬迁群众积极返岗就业和外出务工;合理开发公益性岗位,保障特殊搬迁群众就业;推进粤黔轻工产业园(易搬就业园)和帮扶车间建设,引导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借助“村超”流量,鼓励搬迁群众到“村超”周边创业就业。截至目前,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点有劳动力家庭5528户13475人,已实现就业劳动力家庭共5528户13010人,就业率达96.55%。
创新社区治理,激发群众活力。一是组织党员干部和网格员采取入户宣传、集中宣讲等形式,收集群众身边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集群众需求、接单、落地、反馈为一体的“榕易谈”闭环管理模式。二是为搬迁群众发放“新市民卡”,引导搬迁群众逐步融入社区生活。三是在各安置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利用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联动机制,对群众办理事项所有材料通过联动平台进行传输。四是对存在特殊问题和困难的群众,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帮扶,发动群众互相携手共帮,及时为群众解决突发困难。五是在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综治中心,设置矛盾纠纷室,组织工作人员上门调解。六是将公益美德、乡村振兴、移风易俗等纳入积分管理内容,积分可用于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物品,截至目前,累计发放爱心积分32万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