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

2025-01-10 贵州日报 雷刚

王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进一步集中力量大抓产业,锚定“3533”目标和“六大产业基地”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大力推进“富矿精开”,紧盯现有产业巩固存量,大抓招商引资扩增量,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效,突出重点抓好农业特色产业。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做优增量的重点在“优”,意味着要兼顾经济增长的“质”与“量”。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推动新兴产业、新型商业模式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培育前沿性、基础性、原创性和颠覆性创新型技术,为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从而增加就业以及拓展市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从算料、算力、算法三大基石持续发力,完善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构建起数据驱动、人机交互、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新形态,将网络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不断融入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提升经济运行效率,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全球竞争格局,提升我国在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产业发展的绿色转型,培育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循环经济等新型绿色增长模式,巩固生态文明发展成果,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

盘活存量的重点在“活”,侧重于对已有的产业、资源、产能等进行有效整合、改造、优化利用,全面提高配置效率。根据各类要素的利用情况,通过引入数字和信息技术,对市场需求快速反应,优化资源整合,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的情况,提高供给的精确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针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进行优化配置,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的竞争力。对企业可能存在的设备闲置、管理不善、库存积压、资源浪费等情况,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资产重组兼并、经营模式创新和资源重新配置等手段,打造新的业态组合,提高资产回报率,满足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差异化、动态化和定制化需求,提高其运营效率和效益,释放新的生产力。

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做优增量要以盘活存量为基础,充分利用存量资源蕴含的技术积累、人才储备、市场渠道以及产业配套设施等优势,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创业风险,提高成功概率。同时,对存量的深入盘活能够为增量释放出更多的资源要素,如土地、资金、劳动力等,避免因过度依赖新增资源投入而致使资源紧张和浪费,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实现“集约型”的增量发展。另一方面,盘活存量也需要做优增量的带动,创新型理念、技术、业态等可以为存量的优化升级提供新动力和方向,增量的发展能够拓宽产业边界,创造新的产业关联和协同效应,提供新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持续助力存量盘活。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协同推进,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形成合力,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得经济发展中的各类要素能够在区域、产业、企业之间合理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宏观层面保障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与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是贵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做优增量方面,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3533”目标,聚焦“六大产业基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在城镇智慧化改造、乡村数字化建设、旅游智能化创新、政务便捷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完善产学研用体系构建,推动更多省内外科技成果落地贵州。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和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文化主题旅游小镇等。持续办好“酒博会”“黔酒中国行”等活动,积极开拓国内与国际市场。在盘活存量方面,推进传统制造业的数智化转型,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推进传统能源产业的绿色转型,将支持新能源发展作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主攻方向。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大改善,开展营商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考核,优化招标投标体制机制架构,降低经营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常态化的政企沟通桥梁,深度倾听企业家的见解与诉求,完善企业家在涉企政策拟定中的参与路径。对现存旅游资源进行数智化、体验化、服务化升级,全面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在统筹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协同策略方面制定综合的产业政策,引导增量产业与存量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资金、税收、土地等资源分配上,要兼顾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鼓励企业将新技术、新理念、新型管理模式等应用于存量产业,推动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