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生产力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
张智勇 方刘花
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坚持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强调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促进生态文明。贵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基础,积极探索一条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发展趋势的绿色发展之路,推进从“生态大省”迈向“生态强省”的实践创新,是一种生态价值和发展模式的深度重构,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诠释。
构建绿色产业生态,夯实高质量发展经济基础。贵州在2023年实现了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6%,数字经济占比达42%,增速保持全国前列。通过采取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措施,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化转型,加速建设涵盖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在内的“六大产业基地”。同时,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开发模式,形成以绿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和制造体系。为进一步深化绿色产业转型,提升产业绿色化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绿色产业链条,特别是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优化资源配置;二是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环保、节能等绿色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三是注重绿色产业园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加速绿色产业集聚。
推动绿色科技革新,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贵州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六大科技战略行动,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深度融合。2024年贵州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首次突破50%,前三季度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53.58亿元,同比增长49.4%。通过“富矿精开”和“电动贵州”等重大决策部署,加速煤化工、磷化工等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同时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制造和低碳产业。此外,华为、腾讯等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巨头在贵州落户,共同推动绿色科技应用和创新。为应对绿色科技创新力与产业链条的发展变化,一是加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的研发,特别是低碳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的突破;二是推动绿色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加速绿色技术成果转化;三是完善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进一步推动绿色科技应用场景和示范基地建设,推动绿色科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有效增量”,拓展绿色创新的“最大容量”。
健全绿色治理体系,筑牢高质量发展制度根基。“十四五”以来,贵州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8.2%,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3.6%。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贵州在推进绿色治理过程中,通过制度创新有效降低了“含碳量”和“含能量”,是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显著表现。此外,贵州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水平,通过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尤其在乌蒙山、武陵山及乌江、赤水河等重点生态区域,贵州积极推动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确保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安全。面对绿色治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一是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二是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通过法治方式推动绿色治理,确保各项环保政策的落实;三是加强绿色治理的跨区域协同,优化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成协同效应。
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拓展高质量发展市场空间。2024年,贵阳市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占比达10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69%,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86.4%。这些成就标志着贵州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居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逐步成为主流。此外,贵州还通过“碳普惠”机制、绿色普惠金融等创新举措,激发绿色消费潜力。美丽城乡融合发展行动的推进,以及“智慧黔城”建设,促进了绿色消费理念的普及。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带动下,加强资源再生和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应用,形成了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为进一步拓展绿色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一是扩大绿色产品的供给,特别是在家电、汽车等传统消费品领域,加强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建设;二是加大绿色消费推广力度,结合地方特色推出绿色消费补贴、绿色积分等激励机制;三是推动绿色消费与智慧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提高绿色消费的普及度和便捷性。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大学。本文系社科创新工程〔CXLL24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