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纳欢唱鲤鱼跃——楼纳村鲤鱼村以观念之变激活乡村之变

2024-12-31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布依族姑娘到鲤鱼村参加“八月八”苗族风情节。 (资料图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唐波 摄

012.jpg

楼纳开秧节活动。 (资料图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朝富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段源兴 支太檾

       “楼纳”原为布依族寨子,布依族语言意为“美丽的田坝”。

       “鲤鱼”原为苗族寨子,因围绕村庄的小河中多见鲤鱼而得名。

       黔西南州这两个相距约70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互结“干亲”,你呼我应,你唱我和,以观念之变激活乡村之变,共同书写着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实践。

       乡村善治不断呈现新风尚

       年终岁末,张明文再次来到楼纳村委办公楼旁的积分超市,换取洗衣液、牙膏等生活用品。作为“最美庭院”示范户,能为村里新时代文明实践起到带头作用,他很高兴。

       涉农“一站式”服务便利群众,积分激励争当“五好”村民,村规民约“约”出文明乡风……在村里行走,随处可见变革与传统相互碰撞后带来的可喜变化。

       “只要是群众关心的,小事就是大事。”说起服务观念之变,楼纳村党总支书记陈再安总结了一套“四看三有三骂”方法:“四看”用于监督党员干部,看组织生活会到不到、为群众办事实不实、示范带头做不做、攻坚克难上不上;“三有”用于要求党员干部“心中有党,做政治坚定的明白人;心中有民,做服务群众的贴心人;心中有责,做致富创业的带头人”;“三骂”用于检验工作成效,“群众不骂爹骂娘骂干部,就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对了。”陈再安说,转变了服务方式以后,支部凝聚力更强了,群众参与治理更加积极了,发展干劲更足了。

       过去,鲤鱼村两条河流只要涨水,庄稼就要被淹。“淹三年,旱三年,不旱不涝又三年。”年逾古稀的村民梁正英一提起“望天吃饭”就摇头。前几年,村里先后投入1.2亿元对大田河和鲤鱼小河进行整治提升,建成鲤鱼滨河生态公园和鲤鱼小河观光步道,河岸还种了许多花草;村寨内给排水、污水处理管网也配套建成投入使用,并引入企业负责环卫保洁。河水再也不会淹没庄稼,风景还比过去好看,梁正英没事就去走走逛逛,“就像住在公园里,自己觉得好看,游客也说好看。”

村庄变“好看”,群众维护乡风文明的自觉性也提高了。梁正英说,各民族和谐共处,“大家的心都用在发展上了”。

       产业调整持续鼓起钱袋子

       冬春季节,是楼纳村花卉基地最火热的时候。

       每天,村民王尚灿和乡亲们把一盆盆含苞待放的兰花搬上车,望着一车又一车兰花载着楼纳村民的美好期盼奔向全国各地。王尚灿说,以前多数群众只会种水稻和玉米,一年的收入只管饱。土地流转给公司以后,有务工工资、有租金,还能解放青壮年劳动力去挣“外快”“两个月就能挣到以前一年的收入,你说高不高兴。”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过去改变观念推进产业转型费了不少劲。现在,群众都知道要让土地升值必须想办法,“不靠蛮力靠智慧”,逐步向“技术型”“智慧型”农民转变。

       楼纳村“养猪第一人”陈俊荣2010年开始生猪养殖,坚持学习科学防疫和养殖,从5头母猪开始繁育,到现在1800多头生猪,从未感染过猪瘟;村民黄廷艳2021年开办农家乐失败后调整方向种韭菜,学会了机械管护、科学种植,现在不但在本村种了200余亩韭菜,还流转邻村绿荫村300亩土地扩大种植,并在隔壁马别社区建立起分拣中心。

       鲤鱼村充分利用水资源,引进贵州苗西南饮品有限公司开发生产桶装水,梁从敏等50多位村民“洗手进企”成为车间熟练工人稳定增收;村民杨元美和吴定珍自学技术发展蚕桑养殖、民族刺绣,综合年收入超过30万元,并带动村里涌现8家养蚕大户、种植桑树500亩、综合产值突破300万元。

       除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精品水果、花卉、特色蔬菜、桑蚕和牛羊养殖外,两个村的群众还各自想办法拓宽增收渠道。楼纳村民正在兴建民宿,不少青壮年劳动力组建劳务队在周边城市和集镇务工创业,实现“家家有高楼,户户有轿车”,每天驾着小车往返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鲤鱼村民正瞄准日益兴旺的乡村旅游开办乡村特色菜馆、民族刺绣坊,30多名年轻党员致富能人、返乡创业青年成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活力因子”,全村4980人全部达到小康水平,人均收入已突破18100元。

       文旅融合绘制乡村好前景

       “联手二胡参北斗,交手唢呐颂楼纳。”源于唐代的布依族“联手二胡”“交手唢呐”,是楼纳村布依族群众独特的文化技艺。

       “坝上飞歌舞板凳,指尖鲤鱼跃龙门。”苗族飞歌、板凳舞、刺绣,是鲤鱼村苗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文化珍宝。

       “楼纳有活动,鲤鱼群众吹着芦笙舞着板凳赶过去;鲤鱼有节日,楼纳吹着唢呐拉着二胡赶拢来。”说起两个村的文化交流互动,鲤鱼村党委书记田锦华眉飞色舞。他介绍说,随着水、路、电、网、讯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也在不断夯实。楼纳村建起了村史馆,鲤鱼村建起了鲤鱼乐园,两个村充分挖掘和弘扬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等,不少文化现象还走出山外,走上更大的舞台。

       文化自信的力量不断充盈着鲤鱼、楼纳两个村的乡村旅游内涵,游客日增,收入渐涨,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春天在楼纳‘开秧’节上体验插秧之乐,秋天到鲤鱼参加‘八月八’风情节欢庆丰收。在鲤鱼来一团新打的糍粑,到楼纳去喝一口新酿的米酒,一年四季都有活动。”从香港来的王宝华先生已在楼纳旅居两年有余,走过全国大部分地方的他,最后看上了黔西南这片宝地,并准备在这里投资兴业、康养休憩。

        时代的洪流推动着乡村巨变。青山环村廓,绿水绕田畴;飞梭织锦绣,推窗揽乡愁。这样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楼纳、鲤鱼两个村庄徐徐展开。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