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深入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

2024-12-25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毕节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史开心 摄(贵州图片库发)

       【编者按】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近年来,贵州紧密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本期专刊聚焦贵州深刻把握“千万工程”经验的科学方法,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实事,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的生动实践。

总书记的话

       要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繁荣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4年12月17日至18日召开,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

专家的解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主线,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不懈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提质,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成效。

       夯实筑牢农业农村基本盘。确保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4157.1万亩、产量1146.1万吨,单产275.7公斤/亩、同比增2.5%,夏粮收获846.6万亩,油菜收获846万亩。确保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抓牢抓实动态监测和帮扶“两个环节”,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两个重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两个力量”,改造升级覆盖全体农户的防止返贫致贫大数据监测帮扶系统,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建设。用好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及时提供预警线索,强化分析研判、入户核实,2024年新增识别监测对象14.64万人,累计识别79.41万人,户均落实帮扶措施3.5项,62.86%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风险。完成脱贫人口就业务工规模年度目标任务,至11月底,全省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362.8万人。确保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推广“635”工作机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910.2万亩。

       加快“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富在农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品种、品质、品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绿色化、市场化,全省辣椒、刺梨、李子、天麻、蓝莓种植规模全国第一,茶叶、薏仁、猕猴桃、太子参等种植规模全国前三,肉牛规模持续壮大。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44个,遵义朝天椒、都匀毛尖、兴仁薏仁米、修文猕猴桃、三穗鸭、麻江蓝莓、大方天麻、关岭黄牛、雷山银球茶、黔北麻羊10个品牌先后入选全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累计建设7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和产业强镇。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聚焦大宗农业企业发展深加工,培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企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200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学在农家”提升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实施“技能贵州”“领头雁·向黔进”等行动,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0.32万人次,培育乡村青年人才、“头雁”4880人。“乐在农家”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大力推广“寨管家”“合约食堂”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深入开展“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乡村精神风貌越来越好。“村超”“村BA”成为贵州农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创新‘村超’举办机制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入选2024年度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美在农家”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出台贵州省“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规范,制定58项建设标准。扎实推进改厕、改圈和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两改两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处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年完成改厕17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55.6%,30户以上自然村寨生活垃圾收运设施覆盖率80%。

       激发乡村全面振兴强劲动能。强化科技改革双轮驱动。夯实农业科技支撑,聚焦核心种源、高效种植养殖、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引进新品种268项,试验示范新技术223项,推介发布省级主导品种60个、主推技术70项。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出台深化农村改革实施方案,探索完善设施、招强引优、优化用途、灵活重组、瘦身增效、强化服务“六条路径”,一案一策盘活处置项目5513个、资产原值180.9亿元。强化农民增收和基层减负。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六六就业稳岗计划”、以工代赈项目2349个,落实52项惠民惠农补贴政策,开展“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较整治前分别增长23.1%、42.4%、13.1%。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6元,同比增7.1%。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持续为基层减负,全省性考核事项、面向乡镇(街道)考核指标分别压减50%以上,村级基础数据“一张表”指标由1569个减少到150个以内。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龙头工程、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生态工程、促进共同富裕的民心工程。贵州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

我们的实践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悦

       村道通畅、屋舍整齐、环境整洁优美,漫步黔东南州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美丽乡村的别样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一方庭院、满屋时光,移步换景,处处有风光。南花村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努力提升庭院绿化美化及庭院经济附加值,打造了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不断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有“新招”、出“新绩”、现“新颜”,不断向和美乡村目标靠近。南花村将移风易俗、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消防、基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事项量化积分,让群众参与活动由“任务式”向“激励式”转变。

       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四在农家·和美乡村”为载体,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和乡村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推动“三农”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冬日清晨,桐梓县花秋镇兴河村村民吴开龙在自家牛舍里忙碌着,牛栏里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地嚼食草料。“我们家主要以养殖为主,今年养殖肉牛26头,一年收入还是可以。”吴开龙对养殖肉牛充满了信心。

       抓住“牛鼻子”,走出致富路。遵义市桐梓县花秋镇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采取“大带小、集带散”的方式,引领全镇肉牛产业稳步发展,让更多群众通过发展肉牛产业,特色产业,过上好日子。

       着力提升群众收入,绘就和美乡村“富裕图”。我省聚焦“三品一标”做好“土特产”文章,选育认定特色产业品种240个,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99个、优强区域公用品牌80个。创建1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个产业集群、58个产业强镇。实施肉牛产业“十百千万”工程,省外引牛27.3万头。推动农业“接二连三”,2023年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同比增长3.1%,4条线路入选今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如今,在贵州的乡村研学旅游基地、非遗研学基地、乡村集市、康养体验中心……一个个新兴产业融入到了农文旅发展各方面,让特色种植、养殖及民族手工艺品等“土特产”资源优势成为了地区发展的方式。

       “各位亲朋里面请,低俗婚闹不得行;中式西式简约式,文明新风大家行。”“各位亲朋听我说,种粮不易要节约;安全始终是第一,消防安全勤学习。”遵义市赤水市天台镇凤凰村农村宴席上,穿着红色志愿服务背心的凤凰村“文明提调官”迎着满朋宾客,宣讲政策。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广大志愿者活跃在基层一线,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服务、人人受益的良性循环。“文明提调官”让文明节俭蔚然成风;“文明农家”创建让“八净三规范”成为群众聚居点标准,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织女计划”用毛线编织凝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弱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增收致富……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的内在需求。“村超”的绿茵场上,足球的魅力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村BA”的篮球场上,乡风文明新魅力激发出乡村振兴新活力;田间地头响彻的“黔韵说唱”,让理论宣讲沾着泥土味、充满烟火气地飞入寻常百姓家。贵州不断丰富文化载体,弘扬文明新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之根与魂凝聚人心,不断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构建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四在农家·和美乡村”新画卷。贵州农业农村“一盘棋”进一步被激活,乡村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实现“加速跑”,群众的收入持续提高;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群众幸福感不断攀升;基层党建不断夯实,农村风貌日新月异,村美、人和、共富的“富学乐美”交响曲持续奏响。

理论篇

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推进机制

       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千万工程”展现了新发展理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塑造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样板,描绘了美丽乡村的生动图景,指引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路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千万工程”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塑带动了乡村产业、文化、治理、生态、民生等各方面的深刻变革。近年来,我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和粮食安全底线,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协调推进,农村发展基层基础巩固加强,为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因地制宜经验,围绕“富在农家”推进乡村产业高效发展。我省各地努力践行“两山”理念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坚持做好“土特产”文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大一产,聚焦品种品质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省辣椒、蓝莓、茶叶、食用菌等生产规模位列全国前列,贵州黄牛、麻江蓝莓、镇宁蜂糖李等一批公共品牌成为鲜明的“地域icon”。强化二产,聚焦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贵州绿茶、贵州刺梨、生态贵椒等精深加工的“贵字号”农产品,正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连接三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丰富农业产业功能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配套服务,加快乡村旅游、乡村电商、乡村民宿、乡村康养等业态发展,不断扩大乡村消费。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的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认识和把握乡村发展实际,区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村庄和传统农区,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推进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是我们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做好“三农”工作的普遍方法。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守正创新经验,围绕“学在农家”推进乡村文化润心育人。在“千万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贵州坚持塑形和铸魂并重,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努力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我省各地全面加强乡村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农耕文明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有机结合,促进乡村文化资源活化应用和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好文化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采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群众弘扬敦亲睦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的乡风民风,提振乡村振兴精气神。培养农村技能型人才。大力实施“贵州技工”“黔菜师傅”“黔灵家政”“黔旅工匠”四项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领域技能人才队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为抓手,强化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打造贵州民族文化品牌。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的根据时代发展和村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策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理念和方法,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统筹协调经验,围绕“乐在农家”推进乡村治理和谐有序。推进“千万工程”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要重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整治的积极性。我省各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让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建设善治乡村。坚持走好“三治融合”路径,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制、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因地制宜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寨管家、民族团结食堂等有效办法,提高乡村治理综合效能。建设平安乡村。利用“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多网合一、一网统管”等基层治理机制,组织联户群众开展信息采集、治安防范、纠纷调解、法治教育、邻里互助等,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建设数字乡村。构筑“党建+大数据+乡村振兴”信息平台治理体系阵地,加快构建“1+3+N”应用服务体系、乡村数字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实行村级数据填报“一张表”制度,实现了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畅通了村民办事、议事、说事渠道。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构建的“三治融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是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性,凝心聚力形成团结奋斗、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良好局面的重要手段。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绿色发展经验,围绕“美在农家”推进乡村环境宜居宜业。“千万工程”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重点,以村庄的整理和整治建设为切入点,重塑了农村人居环境,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我省各地注重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要求,统筹规划“三区三线”空间布局,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两改两治理”试点,整村推进农村改厕改圈、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对废弃物、污染物等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资源利用集约化、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推广农业企业循环式生产、种养加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不断提高“含绿量”、降低“含碳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破除城乡壁垒、释放农村需求潜能,走出了一条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共享的乡村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千万工程”推动“两山”理念在乡村成功实践,从改善农村环境为切入口的整治行动到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全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拓展提升,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抓手。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久久为功经验,围绕“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发展基层基础。“千万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党的强有力领导保证了“千万工程”的有效实施。我省各地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聚焦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着力推动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省委主要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紧盯“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减负、增收、提质、拓渠、优考”5个方面重点,提出了30条政策措施,明确了为基层减负赋能、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思路举措,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推进工作落实、服务广大群众。推进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工程,党在基层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不断扩大,战斗力、凝聚力越来越强。建立比学赶超良好机制,深入实施“排队抓尾、双整双创”行动,聚焦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五个基本”建设成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乡村党组织进行科学评价、全面排队分类,培育典型、整顿后进。实践证明,“千万工程”创造性地建立的“一把手”负责制和“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是在“三农”工作中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和治理优势、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关键所在。

       (执笔:姜贵和、刘思哲)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