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忙谋划好“姜”来
村民韦永明转运小黄姜。
坡贡镇新寨村郁郁葱葱的姜地。
刚刚采收的坡贡小黄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苑庆磊
时至寒冬,安顺市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小黄姜采收工作已告一段落,姜农们并没有闲下来。他们或将采收好的生姜进行窖藏,或在外面寻地、翻土、排沟、施肥,有序进行着姜田冬季管理。
“冬季管护忙,来年姜更香。”已经成了坡贡的新农谚。小黄姜在成为坡贡镇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改变了农户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让他们“有事做”“有钱赚”“有奔头”。
藏姜卖个好价钱
12月16日,记者见到坡贡镇新寨村村民韦永明时,他正驾驶着那台小铁牛汽油转运车往姜窖运姜。
种植小黄姜以来,姜农们早已在耕地、采收、运输等多个环节实现机械化。“这种转运车灵活、轻便,既能走田间小路,也能上村道。”韦永明介绍。
在生产工具升级换代的同时,姜农们的销售思维也在逐步转变。姜窖就是新寨村“错峰销售”的秘密武器。
韦永明用来藏姜的姜窖,是新寨村村级合作社专门为姜农们建造的。“2018年,在村里大规模种植小黄姜后,我们盘活闲置资产,修建了一批姜窖。目前投入使用的有48个,每个可储藏生姜1万斤左右。”新寨村村委会副主任韦永才说。
韦永才是新寨村小黄姜产业带头人,也是种姜大户。他介绍,修建姜窖原本是为了延长生姜保鲜期,并为来年开春种植保留姜种。但姜农们发现,将一部分生姜储藏起来,避开采收阶段的销售高峰期,等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再出售,往往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今年我们刚采收的鲜姜1斤能卖3.5元左右。根据往年的经验,如果储存到春节前后,1斤能卖6块钱左右。”韦永才说。
“我家今年收获了20多万斤小黄姜,有一半用于窖藏。”韦永才说,现阶段姜农们已很少接鲜姜订单了,而是耐心等待春节前后的“黄金时期”。
寻地确保高品质
坡贡小黄姜声名在外,“一点都不愁卖”。这个冬天,最让姜农们操心的,还是寻地。
新寨村有50多年的种姜历史,是坡贡镇最早种植小黄姜的村寨之一,种植面积常年在500亩以上。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小黄姜不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村中土地已无法满足当地姜农的种植需求。
“小黄姜对土地条件要求很严格,必须海拔、温度、土壤、光照、排水等达到一定标准,才能出精品。”韦永才说。
怎么办?找地去!“不是我们胆子大,而是产业推着人往前走。”韦永才说。
经过多年探索,坡贡姜农种植小黄姜的身影已遍及周边乡(镇)、县(区),甚至黔西南州、六盘水市都有坡贡小黄姜的重要产地。
今年冬天,韦永才不停地在关岭和兴义之间往返。“谈下来100亩了,目标达成。”
除了韦永才,新寨村还有大约20户姜农在外面寻地。他们一般是种姜大户,一次性可以流转几十亩甚至上百亩土地。
外地小黄姜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去年,新寨村合作社在镇宁自治县租了一块地建仓库,开辟了第二个收发基地。坡贡小黄姜正在遍地开花,姜香四溢。
串门同奔致富路
每年冬天,坡贡镇领导班子、各村村干部们还有一项活动:串门,说服更多村民加入小黄姜种植行列。
新寨村村民罗小利(化名)曾是一名“懒汉”,面对小黄姜发展势头,他长期不为所动:“我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就算贷款种上几亩,万一歉收了怎么办?”
“你只要愿意干,我们找专家指导种植,资金我们帮你想办法。”2022年冬天,在村支两委和网格员的轮番攻势下,加上每年看到乡亲们挣下的大把票子,罗小利慢慢心动了:“那我种两亩看看。”
这一种,就停不下来了,罗小利的小黄姜越种越多。2023年冬天,他在六盘水流转了8亩地,今年收获小黄姜2万多公斤。
“这个小黄姜,不但能‘治懒’,更是能致富。”现在的罗小利,也成了冬天爱“串门”的人,忙不迭把经验传给其他人。
“今年我家种了60亩小黄姜,亩产达8000斤左右。”今年实现大丰收的李茂兰原是小黄姜收购商,看中坡贡小黄姜产业发展前景,在坡贡镇水韵村流转土地,从“姜商”转为姜农。
目前,在镇、村干部们的“串门”和种姜大户们带动下,坡贡镇部分村寨种植率达95%以上,已形成“村村能种、户户会种”局面。
“坡贡小黄姜是坡贡镇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今年有近700户参加种姜、共计4300多亩,亩产达5000多斤,产值8000多万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升小黄姜品质和产量,增加农户收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陈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