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北“黔进” 借梯登高—“绿洲红城”习水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扫描

2024-12-20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游客在遵义市习水县习酒镇习酒文化城参观游览。罗星汉 摄(贵州图片库发)

012.jpg

习水县二郎电厂铸就渝黔能源合作的典范。(习水县二郎镇供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 刘莹 杨柳

       从贵州省地图向北看,“酒”负盛名的“绿洲红城”——遵义市习水县,形似一个大酒壶,北面的寨坝镇、坭坝乡便是伸向重庆的“壶嘴”,南面的土城、习酒等乡镇则是与四川相连的“壶底”。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习水县自古与川渝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发展的纽带紧密相连。

       9月12日,贵州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座谈会强调,要强化优势互补,深化互利共赢,在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加快贵州高质量发展。

       叩开机遇之门,打开交流之窗,搭建合作之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级区域重大战略,习水县抢抓机遇成为贵州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桥头堡”。

       向北挺进,黔北儿女迈步新长征路。习水县依托农文旅、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打造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样板,点燃争创中国百强县新引擎。

       唱响“留客歌”

       “绿洲红城”汇聚活力

       隆冬时节,北风吹进大娄山区,海拔1100米的习水县城寒意渐浓。然而,地处赤水河谷、海拔仅300多米的土城古镇却暖意融融,不少川渝游客前来体验红色文化。

       来自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的100多名学生装备齐全,青春焕发,骑行在赤水河畔的自行车专用车道上。少年的笑脸,映照着迎风舞动的红旗。

       “土城古镇是此次骑行线路的重要一站,学生们在这里接受红色文化熏陶,锤炼意志。”领队教师赵亮带学生来土城不下10次,他感慨:“这里是红色文化富集区。”

       随着土城红色研学持续升温,随处可见青少年的身影,为赓续红色传统注入新生力量。

       土城镇因航运而兴,更因四渡赤水而驰名,是红军四渡赤水第一渡的渡口所在地,这里有国家一级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17个博物馆,1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习水县红色旅游文化创新区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土城镇红色旅游产业链不断延伸,丰富多元的业态让这里成为游客热门打卡点。

       今年5月1日,土城镇“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正式开园。置身其中,凭借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体验四渡赤水战役,充分感受红色文化。开园以来,这一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越来越多土城游客的重要选项。

       习水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马剑飞介绍,这些年,红色旅游景区提质升级,推出红色培训、红色演艺、研学培训、民宿康养、酒旅融合等一系列旅游新业态,在推动红色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以土城镇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是习水县的“红城”名片,而以仙源、寨坝、大坡等乡镇为代表,茂密的森林资源和高海拔气候,让习水县成为当之无愧的“绿洲”,避暑旅游产业炙手可热,每年前来习水避暑的川渝客人达20多万人。到仙源镇买“仙居”成为众多重庆人的选择。

       优良的避暑资源也让重庆开发商嗅到商机。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习水陆续引进重庆企业25家,完成总投资106.56亿元,在寨坝、坭坝、仙源、双龙等乡镇投资建设旅游度假地产158.17万平方米,其中仅仙源镇,8个旅游小区的地产楼盘就有7个是重庆开发商投资的。

       避暑经济激发“共富活力”,习水县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助力跨地区文旅合作提供更多想象空间。农文旅融合发展,当地群众生活从“生存型”“温饱型”向“舒适型”“致富型”逐步转变。

       用好“朋友圈”

       “黔味食材”散发魅力

       “老板,牛肉送来喽……”每周的周五或周六早上,习水“牛肉老板”张永刚跟着冷冻车,将屠宰分割好的5头黄牛肉送到重庆主城区的5家超市代销。

       牛肉是重庆火锅重要食材之一,来自习水的牛肉为重庆火锅增添了“黔滋味”。张永刚等牛肉经销商的经营模式是“跟着重庆人跑”:夏秋避暑季在习水各个避暑旅居小区设摊售卖牛肉,待到国庆过后天气转凉重庆人回家,又依托送货上门请超市代销,一年四季都做着重庆人生意。

       商贸作桥梁,市场连基地。张永刚等3位致富带头人在习水县二里镇合作办了一个肉牛养殖场,二里镇是农业大镇,当地农户凭借种植订单红粮、养殖猪牛羊和外出务工,人均收入达1.8万元。“农民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三分之二,务工收入仅占三分之一。”二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邓金池说。

       一车车牛肉见证着习水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为农业发展创造合作的新机遇。

       习水生态环境好,山地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产出的生猪、肉牛、黔北麻羊、辣椒、方竹笋、马桑菌等优质“黔味食材”畅销川渝。一条条现代农业产业链在习水城乡延伸,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各司其职,带动习水县小农户分享产业效益。

       小雪节气过后,习水县的几百家羊肉馆人头攒动,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引来食客盈门,其中,不少是专程从重庆驾车赶来的。

       数百年来,习水特产的黔北麻羊,“俘获”无数老饕的味蕾。目前,黔北麻羊覆盖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

养殖能手吴小军是习水金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曾当过包工头,2019年,习水农产品在川渝地区行情越来越好,他返乡搞起循环农业,涉足种植业和养殖业。“我每年代养生猪1万头,每头250元代养费,有200多万元利润。”吴小军说。

       “畜”势勃发,牧歌嘹亮。生猪代养也是习水县畜牧业发展的重头戏。在习水县235户生猪家庭农场中,通过生猪代养发展的家庭农场就有153户。这一发展模式是由来自四川的德康公司等3家企业提供饲料、仔猪和饲养技术,通过家庭农场在习水县多个乡镇分点代养,生猪出栏后销往重庆市场。

       据习水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习水县出栏代养生猪40万头以上,占全县生猪出栏数量的一半,带动习水县农户增收1亿多元。

       快捷交通破除山水阻隔,习水人享受到川渝的优质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资源,而川渝客人在前来习水避暑纳凉中,对习水县的山水人文、风物特产更加充分了解。依靠交通和信息的畅通,避暑季节的“候鸟经济”变成了四季农产品贸易的“长效经济”。

       挑起“金扁担”,迎来“川渝客”。随着习水县全面融入成渝、配套成渝、借力成渝,习水“土特产”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种好“梧桐树”

       资源开发释放引力

       习水县城往东40多公里的温水镇,习水白酒包材产业园内,酒盒、酒瓶、瓶盖、飘带、包装箱……各家企业生产的白酒包材从这里装车发往赤水河沿岸各大酒企。

       “我们公司生产的瓶子、箱子、盖子、盒子,换回来红色票子,这叫作‘五子登科’。”60岁的四川泸州人姜伯开在车间忙前忙后,转头一句玩笑话,道出企业选择习水的缘由。

       第一批“拓荒牛”姜伯开是贵州宏旭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这家企业入驻产业园已经4年多,与园区共成长。落户习水白酒包材产业园的18家企业中,来自四川、重庆的多达15家。

       背靠大树好乘凉,园区和周边白酒产区,均在包材行业100公里最优服务半径之内,产业园内深深嵌入习水白酒全产业链的包材企业,不少是茅台、习酒等头部酒企的供应商。

       包材产业蓬勃成长的背后,是习水和成渝地区经济协作逐步深化的缩影。“一瓶白酒”引来一批四川、重庆老板常驻习水,带来包材产业产销两旺。

       2019年以来,贵州加速发展白酒包材产业,习水搭上政策快车,打造温水、二郎白酒包材园区,引进成渝地区包材企业21家,目前已形成十亿级产业集群。

       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习水有充足底气和历史渊源。这片土地,有着绵延千百年的工商文化基因。

       2023年公布的第一批贵州省工业遗产16个项目,习水清早期工业遗产群和土城宋窖酿酒作坊遗址双双入选。

       汉代设县、唐宋置州的习水,自古有兴工从商之风。土城镇在清代鼎盛时期一度有12家盐号、18个商帮,演绎着“川盐入黔”的商贸故事;清代乾嘉年间,实业家袁锦道在其老家三岔河兴办48家手工作坊,日用百货在川黔各地畅销一时。

       互通有无的贸易历史,从农业时代的农产品、手工艺品,一路走到现代的白酒、煤炭、页岩气、绿色农产品、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重点领域,川渝始终是习水输出优势资源和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在习水县二郎镇,二郎电厂凌空飞架的电网与重庆相连,该电厂担当重庆电力调峰保供基地,在守护重庆万家灯火的同时,也助力重庆企业生产顺利运行,铸就渝黔能源合作典范。

       在习水县温水镇党委书记程辉波眼中,“金凤凰”飞来不容易,好的营商环境和人文氛围,是企业长久栖息的“梧桐树”。

       温水镇作为习水县的工业和商贸重镇,毗邻重庆市石壕镇,据当地不完全统计,有500多名重庆人在温水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大工业园区上班务工,过上了两地往返的“双城生活”。

       扮演好“桥头堡”角色,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习水县成渝“朋友圈”越扩越大,社会经济与商贸往来日益密切,诸多领域实现高水平分工协作,显露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融共通景象。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川渝地区累计共有51家企业来习水投资兴业,投资项目53个,合同金额109.3亿元。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