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张进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多维度、全方位的探索和创新,以构建更加公平、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数字赋能:构建智慧共享的数字社会。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政府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民生需求,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同时注重数字治理的包容性,确保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能够平等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采取针对性措施,如设立数字服务辅导员,开发适合特殊群体使用的智能设备和应用程序。
社区营造:打造温暖互助的基层家园。新时代社区治理需要尊重居民主体地位,激发参与热情,营造温暖互助的氛围。一方面,完善社区自治与居民参与机制,健全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设立各类议事平台,发展业主委员会、志愿者协会等自治组织,为社区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创新治理方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改善社区环境,升级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场所。通过改造老旧小区、增设无障碍设施、打造社区绿地等方式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建立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文明: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的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生态环境中享有更高质量的生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一方面,推动绿色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产业,将生态环境改善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紧密结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能源使用,鼓励绿色消费。另一方面,完善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同时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全民环保意识,培养公民的环境责任感。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定期发布环境数据;设立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的渠道,如举办环境听证会、公众评议会等;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组织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环保实践活动,让公众亲身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文化引领: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在新时代社会治理中,文化引领应着眼于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基层文化设施网络,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享受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在城乡社区建设图书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文化服务。同时,要支持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团体,如合唱团、舞蹈队、书法协会等,为他们提供活动场地和展示平台。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非遗展示、读书分享会等,让文化真正走近群众、扎根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文化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发挥文化在增进人民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将文化素养培养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开设多样化的文化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文化实践活动。在社会教育中,通过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形式,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注重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如将传统美德与现代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把传统艺术与现代审美需求相融合。积极推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举办文化节、艺术展等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尊重。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