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篮小卖到商超畅销—毕节市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传娟
初冬时节,毕节市黔西市洪水镇新桥村,贵州高原蓝梦菇业科技有限公司402亩食用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香菇、木耳圆润饱满、长势喜人,几十位务工人员忙碌地穿梭其间,进行采摘、装筐、搬运等工作。
不一会儿,这些食用菌将踏上“出山”之旅,经过20多个小时车程,抵达1000多公里外的广州,进入大中型商超。
在该公司董事长陈孟谈看来,基地种植的香菇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吃香,得益于公司统一提供菌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产品,从而确保产品质量。2017年获得绿色产品认证,2021年获得有机认证,“双认证”产品让大湾区市民食用很放心。
“我们是通过认证的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实现了数字化智能管理,全流程监管与展示有机食用菌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全过程。”陈孟谈说,预计今年发往粤港澳大湾区食用菌1500吨,产值1000余万元。
无独有偶。位于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撒拉社区桥边组的毕节盛园蛋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鸡蛋也成功赢得广州市民青睐,并与广东胜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广州市钱大妈供应链有限公司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公司销往广州、深圳的鸡蛋占比约80%。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的鸡蛋都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采用国内先进的蛋鸡养殖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从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发展。养殖基地现有蛋鸡70万羽,蛋鸡生产车间年产鸡蛋1.5亿枚,年销售额近1.3亿元。
从山区到湾区,这些优质农产品不仅丰富了粤港澳消费者“菜篮子”,更成为山区群众致富“法宝”。
在赫章县松林坡乡高高的韭菜坪下,香葱基地四季皆绿,自动化喷灌设备正在浇水。另一边,村民忙着采葱、分拣、捆扎香葱。
作为蔬菜基地最早的一批工人,村民黄朋光动作娴熟,采摘一公斤香葱只需4分钟。每天,像黄朋光一样在基地务工的农户有500人。
“我从一开始就在基地里上班,一天有80块钱。”黄朋光说,基地种植的蔬菜长势好、不愁卖,收入有保障。而且种植基地就在村旁,还能随时回去照顾家里,非常方便。
地处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腹地的毕节,生态环境优异,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孕育了各种优质的土特产。过去,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与市场衔接度不够、销售渠道不宽等因素,“提篮小卖”成了各地主要销售方式。
自东西部协作工作开展以来,2019年,毕节市农业农村局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签订《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从2020年以来,毕节市连续5年获得广州对口帮扶毕节市协作资金970万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认定,对新申报和续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进行奖补。这项举措极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申报积极性,毕节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毕节市累计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19个,种植基地面积54081亩,包括蔬菜24277亩、水果18361亩、食用菌11443亩;养殖基地包括肉牛5016头、土鸡20万羽、蛋鸡404万羽、水产435245平方米、蜜蜂500箱,认定品种达50多个。毕节市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重要生产基地。
粤黔协作持续走深走实,粤港澳大湾区成了毕节优质绿色农产品的超级大市场及品牌淬炼炉。对标“湾区标准”,倒逼上游建立健全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的生产标准、加工标准、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提升了毕节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越来越多乌蒙山区的农特产品告别“提篮小卖”,走进了大湾区市场。
此外,毕节还广泛利用广交会、广博会、农民丰收节、美食节、招商会等活动,组织企业积极参加,设置展销摊位,大力推广农特产品;对接广州地铁站、广州塔等知名地标进行宣传,提升毕节特产在湾区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