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治·百村行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0万元的“秘笈”

2024-12-11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维维

入冬之后,黔南州罗甸县大小井风景区,在年平均气温19.8摄氏度的加持下,遮天蔽日的古榕树与凤尾竹依旧青翠欲滴。错落有致的农舍、鬼斧神工的溶洞、神秘莫测的天坑,吸引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前来。

“今年以来,旅游人数达90余万人次,景区为主要收入来源,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50余万元,预计今年每户分红3000余元。”12月6日,大井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运禹介绍。

能有今天的成绩,杨运禹总结:一是下大力气规范景区经营秩序,使景区成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的聚宝盆;二是重视年轻人参与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

前些年,随着大小井景区知名度逐渐提升,大量游客涌入。但管理不善带来的旅游乱象日渐增多:游客的车辆随意停放、马路上生活污水横流、商品乱定价、古法制作的竹筏存在安全隐患。回忆起以前景区的乱象,杨运禹记忆犹新。

为了整治旅游乱象,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大井村以整治“餐饮乱营、竹筏乱划、车辆乱停、摊位乱摆、污水乱排”五大乱象为目标,推动农文旅融合业态升级。

有了目标,大井村把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年轻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这批大专以上学历、人均年龄35岁的青年干部,为解决大井村“五大乱象”提供了人才保障。

年轻的村“两委”班子思路开阔,他们以市场化思维运作景区,成立贵州大小井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由村“两委”担任公司管理人员,挖掘民族服饰、文物古迹、特色民宿等文化业态,并实现公司化、规范化经营管理,景区在统一管理下旅游乱象逐步清零。

如今,行走在大小井景区,特色餐馆统一定价,游客可以自由选择;小型人工湿地项目让污水变净水;停车场可以容纳近800辆车停放;规范设置的便民摊点、电动排筏在提升游客体验感的同时,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尝到了新生代参与乡村治理的甜头,大井村为凝聚更多青年力量,编制了适合青年创业的项目,目前已回引20余名退役军人、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

“你好,欢迎来我们大小井旅游!我们特色菜是黄豆鸡,可以尝一尝……”中午饭点,正是井秀人家负责人黄秀秧忙碌的时候,来吃饭的客人一桌接着一桌。

25岁的黄秀秧是大井村返乡创业大学生,去年用自家房屋开起了餐饮店,独具年轻气息的装修风格,让她家的餐饮店脱颖而出。旅游旺季时每天收入3000多元,也让原本在外务工的父母,现在回到家乡安享晚年。

如今,大井村集体经济从30多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成为罗甸县村集体经济首个突破百万元的村。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