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曾强
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专门部署“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并作为重点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充分体现了这一改革举措的特殊重要性。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要以改革的办法不断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把贵州优良的生态环境这一最大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厚植生态底色。
深刻领会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重要意义。推动“两山”转化加速提质,是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把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六个出新绩”具体目标之一,亟需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路径,做深做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半篇文章”。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互动、双向转化。在高水平保护中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通过改革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有利于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发挥贵州比较优势为全国探索经验,推动贵州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中走前列作示范。
深入把握推进“两山”转化改革的实践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一方面,始终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保障自然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基础,牢牢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着力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增值自然资本,厚植生态产品价值。坚持生态惠民。始终聚焦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食品、优美的环境,让人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生活。坚持创新探索。近年来,贵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赤水河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铜仁“梵净生态账户”等一批创新试验取得积极成效。要积极支持创新、鼓励探索,摆脱传统思维定式和惯性路径依赖,结合本地实际和资源禀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品牌和转化路径。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推动改革取得更大成效。
狠抓“两山”转化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明确了推进“两山”转化改革思路举措,要坚持用科学方法加快落实重点改革举措,推动改革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围绕摸清生态资源家底,加快推动生态产品认定评价。针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不同路径,优化完善生态产品总值统计核算,推动核算结果更好运用;全面开展生态产品分等级认定评价,加快摸清全省各类生态产品数量分布、质量等级等底数,形成体现贵州特色、符合国家要求的全省统一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围绕做大生态经济蛋糕,全面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把品种好、效益好、前景好的产业规模做上去、把单产提起来,深入实施农业绿色生产,加快构建品牌体系,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业产业,通过改革盘活森林资源,做大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产业规模,促进“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产品,依托山地、森林、湿地、人文生态等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生态内涵,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围绕激发生态市场活力,大力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积极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等交易,促进环境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建好用好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完善目录管理、产品开发、市场交易等核心业务,持续扩大生态产品交易规模;持续完善资源环境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提升资源要素交易监管水平。围绕凝聚生态保护合力,积极促进生态收益价值化补偿。积极争取纵向生态补偿支持,健全省内省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灵活采取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补偿方式激发内生动力;探索建立市场补偿机制,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拓宽劳务代偿、生态修复、增殖放流等赔偿方式,提高破坏生态环境违法成本。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