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乡土能人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2024-12-08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潘佳本

乡村生机勃勃,田野希望满满。入冬后,贵州广袤大地繁忙依旧,乡土能人各显身手,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创新创造,带领群众抢收抢种,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点亮致富新希望。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近年来,贵州各地乡土能人持续发力,扎根基层一线,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发展,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凝聚成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磅礴力量。

能人带头抱团发展

入冬,武陵山深处,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一片片翠绿的茶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过去杂草丛生的老茶园,如今成了村里人的‘绿色银行’。”全国人大代表、大屯村党支部书记周绍军站在高处,望着山上成片的茶树,心生感慨:“也算完成了当初的承诺。”

周绍军是土生土长的大屯村人,早年间外出打拼,积累了不少经验和见识。2001年,心系家乡发展的周绍军毅然决定返乡,参选村干部,许下“不搞好茶叶就不当这个村委会主任!”的承诺,决心干好种茶这件事,带领乡亲们依靠发展茶产业脱贫致富。

当时,村里茶园规模不大、管护经验不足、收成不好,习惯了种苞谷、红苕的大屯百姓只把茶树当成柴火。以茶为产业,在当地百姓看来,还不如“杀广”来得实在。

“抱团发展才有出路。”见过世面的周绍军决定带领乡亲规模种茶,他和村里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与乡亲同坐一条凳,同饮一罐茶,设身处地为乡亲着想,宣传种茶的好处,终于打消大伙顾虑齐心种茶。

租挖掘机、背干粮、打手电,夜以继日平整土地、栽种茶苗。2005年,全村茶园突破8000亩。

2010年,周绍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茶产业发展的脚步更快了。依托大屯茶业,龙塘镇整合大屯、大园子、席家山等8个村,组建了龙塘镇大屯苔茶园区联村党委,以“建好茶队伍、做好茶产业、分好茶红利”的目标推进产业革命,打破区域限制,相互联合规划发展产业,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

2013年,以大屯为中心的连片茶园成为省级示范园区,融入全省700万亩的大产业中。2016年,大屯产业园获得“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园区”。2019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升至9450元。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在周绍军的带领下,大屯村实现了从“贫困村、空壳村”到“小康村”的转变。如今,8个村的茶园已从最初的几百亩增至2.3万亩,茶企增至18家,其中有省级龙头企业两家,每亩茶园年产值6700余元,全村茶产值1.73亿元,带动3500余户群众增收致富,小康路正越走越宽。

创新思路村企共管

宽阔整洁的街道,错落有致的民居,绿树掩映,厂企忙碌,葡萄园、柚林冬管正忙……

冬日,走进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这个曾经“又穷又臭”的小山沟,早已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大伙儿都说:“这样的改变,离不开支书陈建强的努力。”

渔溪沟,曾被人这样形容:三年两逢旱,山高水低烂沟沟。当初年轻人一个个都离开了家乡,到外面寻求发展。2010年,最早跳出“穷沟”、已经积累数百万元身家的陈建强决定响应号召返乡参选村支书,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

“必须转变思路,用企业经营理念,盘活农村财、地、人等资源,激发村庄内生动力。”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建强转变思路,用企业经营理念治理村庄,带头号召外出游子集资建联社、修大街、强基础、建砖厂、种果园,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民心党建”工程,探索出乡村共治、发展共谋、村企共管、利益共享的“村企村社一体化”发展模式。

“我以前是个生意人,为自己谋财富,现在还是‘生意人’,为全村人谋致富。”在陈建强的带领下,渔溪沟村先后创办了3家集体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以村带企、以企富村。

共流转土地1100余亩,种植甜心蜜柚800亩、葡萄300亩,建有养猪场一个,年出栏生猪500头。截至2021年底,村集体经济资产积累已突破4500万元,年利润19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10元。

带领家乡巨变,陈建强不但得到乡亲的认可,还先后荣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全市劳动模范”等称号。渔溪沟也先后戴上了“文明村”“五好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桂冠。

因地制宜产业兴旺

“今年预计产量能达400万斤。”入冬后,脐橙陆续挂果,德江县潮砥镇新华社区脐橙产业园里,京旺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向京看着长势喜人的果子,难掩喜悦。

他说,脐橙现已成为带领全镇乡亲致富的支柱产业。

张向京从小在乌江岸边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然而,受乌江切割太深,当地土壤蓄水能力较差,当地传统的红薯、玉米等农作物产量并不高,经济发展面临瓶颈。

2011年,省农科院专家走进新华社区,实地谋划产业发展布局。他们在路边发现一棵橙子树挂果不错,口感也好,于是建议当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脐橙产业。

专家的建议给了张向京很大的启发。2012年春,张向京卖车卖房,筹齐200万元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集中连片流转500亩土地,开始种植脐橙。

2014年,500亩试点初挂果;2015年,基地全面见到成效,当年15万斤脐橙收入近120万元。

新华村的500亩脐橙试点成了全县脐橙产业的示范点,张向京趁热打铁,牵头组织合作社,涵盖小溪、腾溪、阡门等5个村,覆盖农户1600多户。

同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了1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购买了脐橙自动分拣、清洗机等设备,修建起脐橙冷藏保鲜库,并将每年脐橙开采节定为当地的“脐橙采摘节”。2023年,采摘节当天全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线上线下销售脐橙近6万斤,销售额接近30万元。

如今,潮砥镇已成为德江脐橙产业发展的先行镇、示范镇、品牌镇。张向京的合作社已发展脐橙4200亩,新华社区脐橙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整个潮砥镇脐橙产业面积超过1.3万亩。脐橙产业的发展不仅让当地生态环境变得更好,也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生活更甜。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