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新韵·人文天柱】系列报道(九)社学街道烹寨黄氏家祠

2024-12-05 黔东南新闻网 图/金可文 文/吴国雄 吕铀

  人们确信先人都是有灵魂的,他们的在天之灵就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明,他们能够以超自然的力量护佑族人。在福建客家地区就有名谚曰:“草鞋脚上、灵牌背上。”说的是,在遥远的过去,因战乱告别中原的客家人,脚穿草鞋、背负祖先的灵牌艰难迁徙的情状。“在路上”尚且如此,当人们聚族而居时,更要考虑安置护佑族人、福荫子孙的家神了。所以,不管是什么姓氏,都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建造本族的祠堂,自己宁愿栖身木楼、草棚,也要让祖先的魂灵拥有庄严的殿堂、体面的庭院。


  这样的思想,在拥有众多祠堂的天柱,显得特别的根深蒂固。

  “……目前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日子里,各房各姓的宗祠修的修,建的建,别说遥远的地方,就说我们天柱家祠群白市新舟的“舒氏宗祠”“宋氏宗祠”“杨氏宗祠”,平牙寨的“吴氏宗祠”,伍家桥的“伍氏宗祠”都焕然一新。远口三门塘的“刘氏宗祠”是那样的完美……可是,在贵州还未见到一个“黄氏宗祠”,黄姓在全国百姓中前居第七位,人口众多。在贵州就有5、6万人……难道我们的“黄氏宗祠”不该修吗?难道我们这代人就这样甘心落后于别人吗?难道我们的祖先就不要安置吗?不,我们一定要修,而且还要修好,我们要以我们的实际行动来完成黄氏大业。”

  这是现任会长黄透煊在2009年天柱第四次宗祠理事会上的讲话,言辞恳切,为黄氏无宗祠而感到有愧于祖宗,并振臂号召:

  ……必须重修“黄氏宗祠”同时并成立了“重修黄氏宗祠理事会”,……同时向周边各地的房亲发起了“重修黄氏宗祠筹资办的倡议书”,要求凡农村人口及无固定收入的城镇居民按现有实际人口,不分男女,每人捐资20元,多捐不限。凡有国家俸禄的党政干部,从师从医等工作单位及国家国营企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人员(包括退休人员)每人捐资500元,多捐不限。凡享受国家低保待遇的各类人员,每人捐资100元,多捐不限……。

  因为祠堂的意义,众亲仿佛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力量,纷纷慷慨捐资捐物。宗祠于二00六年十月一日开工奠基,于二00一年五月一日进行了竣工庆典,这是贵州省第一所黄氏宗祠,黄氏祖先的神灵终于得以安身。

  其实黄氏宗祠原来就已经建有的。清朝光绪年间,约十八世纪末开始筹集,十九世纪初叶动工,于民国初年建成,共三进三开间,内进为供殿,中进为过堂,外进为门楼,总建筑面积约八百余平方米,由烹寨黄良选捐地,江头寨黄同远捐巨资,居住在天柱、锦屏、三穗、剑河四县的黄氏族人,即天柱烹寨黄姓始迁祖黄再魁的后裔子孙,集体集资烹寨黄氏族人献工献料,烧制砖瓦,前后经历数年努力,于民国初年竣工建成。

  不料于一九二四年四川熊克武响应北伐,自四川经黔境入湘。其中有一队人马取道天柱,进入湖南洪江,当时天柱社学一带的百姓误认为熊克武北伐军是苗民造反,都十分惊恐,纷纷闭门逃走,北伐川军只好借家祠住宿送饭,不知什么原因,在川军撤离时,家祠起火,前进排楼被毁之一炬,只剩中进过堂及后殿,但已经重度倾斜。解放后合作社期间,宗祠被用作生产队粮仓。包干到户后,粮仓被撤,中进过堂柱八二年倒塌,后殿也已摇摇欲坠。此后的若干年内皆无力整修,以至年复一年,每况愈下,至一九八三年全部坍塌,整个黄氏宗祠荡然无存。

  重建的黄氏宗祠,兴建在原黄氏宗祠原址,改为二进三开间,总占地面积为520平方米,全为钢筋水泥结构,高为11.8米,宽为20米,深为26米,供殿设置供台,供有黄歇、黄香、黄龟年之尊的黄氏先祖水泥雕刻塑像,前进排楼内设左右厢房,预作存放黄氏宗族档案资料,排楼大门左右两侧共置四幅彩画,左内侧为黄忠彩画像,左外侧翠竹图案,右内侧为黄盖彩画像,右外侧为劲松彩画,总的构思隅意为黄氏宗族竹苞松茂,英雄辈出,义胆忠心。

  大门是用青石板做成,高4.2米,宽2.2米,大门前设有120平方米的长方形平台,两面均建有狮头马足护拦,祠门两旁塑有雄狮一对,威武雄壮,振慑四方。

  梳理黄氏家族历史,我们知道。远古时代,在燕山南面的古幽州一带,栖息着各种鸟类,其中有一种后人称为黄鹂、黄莺的黄鸟。这种黄鸟,不仅小巧精灵,色泽艳丽,而且叫声清脆,婉转悦耳。对于长期采集、狩猎在山林中的原始先民们来说,这小巧活泼的小黄鸟,它们成群地在空中林间飞腾、跳跃、鸣叫,给先民们带来天籁般的愉悦。他们对黄鸟的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黄鸟也就成为黄姓的图腾。所以,黄氏家祠大门前,抬头便见大门上方有黄鸟图案,图案左上角为李白诗: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岸远白波来,气喧黄鸟吟。

  纵观黄氏宗祠,整个宗祠可以用外秀而内朴来形容。外观端庄大方,图画简洁美观,颇能引人入胜。而内部却只在享堂上简简单单的供奉着三位黄氏先人的雕塑,其余的内壁则只用白石灰粉刷一通,十多等红色的水泥柱分割了各个空间,回头四顾,空无一物。作为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烹寨人对祠堂的简化处理真是个例外。也许,摒弃了世俗的色彩和家居的繁缛,才是族人心中追求的圣地吧。

  不过,纵然黄氏宗祠外秀而内朴。但大门上的长联却不吝辞藻,非要把黄氏家族的来龙去脉、对宗族的期望和自豪讲个清清楚楚,堪称天柱宗祠的第一长联。如:

  “五千年历史,始辽西,入中原,治淮河,封黄川,望江夏,衍金华,徙湘黔,启后裔,允文允武,开创精神文明谋福祉”。

  “百余代传承,辅国家,奉父母,勤耕读,拓疆土、善兴邦,建基业,睦亲族,溯先贤,克孝克忠,振起祖宗德化治家声”。

  家祠,就是灵魂的皈依处。远远望去,耸立与村中的黄氏家祠,就这样默默无闻的,用威严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并召唤着祖先的神灵庇佑子孙。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