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共治共享“重启”乡旅名寨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虞思滔
钟灵韵致的云雾山麓,氤氲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布依村寨。清澈见底的翁城河绕村而过,开阔的坝子上,松杉葱茏,古舍俨然,每至阳春三月,千亩油菜花迎风怒放,宛如“金海”。环村缓坡上,成片成片的李花同步盛开,状若“雪山”。这里,是被誉为“中华布依第一寨”的黔南州贵定县音寨村。
坐拥“金海雪山”美景与布依风情的音寨,是贵州试水乡村旅游的“鸭先知”。在本世纪的头十年里,去“金海雪山”游玩,几乎成了贵阳、都匀、凯里等周边地区市民春日出游首选。2013年,音寨接待游客就达到180余万人次。
但音寨并未就此一飞冲天。相反,在全省旅游产业化发展的大潮中,赶了个“早集”,却逐步落到了后面。
去年,音寨接待游客仅50余万人次。
“管理缺位,挣快钱思想导致各种服务不到位,严重影响了旅游体验。”音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康尔林坦言,一小碗炸洋芋就卖到10元至15元,众多游客直呼“吃不起”。
“旅游的‘乱’严重影响了我们村的发展。”去年,康尔林悄悄摸了一下底,结果吓了自己一跳:不仅仅是餐饮板块,旅拍、游乐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随性定价等问题。
痛定思痛。今年春节后,音寨村组织党员干部以及村民代表召开群众会,大家在会上提出了净化乡村旅游、提升村庄治理质效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了相关规定。
然而到了执行环节,部分摆摊村民固执己见不愿调价,冲在前面的“刺头”就是做米豆腐、炸洋芋等小吃的罗红(化名)。
“我爱卖多少卖多少,关你们什么事?”三月的一天夜里,村里寨老首次上门劝解就吃了罗红的闭门羹。第二天村里通知商贩开会共同商讨如何规范经济事项,罗红再次拒绝到场。第三天,康尔林带着10余个调解小组成员来到罗红家做劝导工作。
“大姐,名声臭了,没有游客来,以后还挣什么钱?”
最现实的话语说动了罗红。经过一夜思考,次日她主动到村委会表示愿意配合村里统一调价。从此,一整套兼顾商家、游客等多方利益的亲民价格体系被制定出来。
价格整治的“当头炮”见效后,音寨村以“四共”为路径的乡村治理驶入快车道——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模式组建“组管委”,并划分“片区管理委员会”,以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四共”机制促进形成“组策民定、组务民理、组事民管”的议事规则,引导群众把“村里事”当成“自己事”来办。
为了服务旅游发展,村里修建完善村级大舞台、文化广场、民族团结大食堂、民宿酒店农家乐等基础设施,组建“布依山歌队”,成立贵定布依嬢乡村旅游文化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盘活闲置资产临街门面。
同时,按照“四共”模式主动联系服务群众,扎实开展党的方针政策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思想理论宣传,同步做好安全隐患巡查、矛盾纠纷调解,让村民自治往深里走、往实里干。
在逐渐完善的议事机制下,一件件大大小小事关音寨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在一次次商讨中达成共识,并迅速落实。
音寨村共建共治实践正“重启”这个昔日的乡村旅游名寨,两组市场数据可见端倪:今年1至10月,全村商户营业额实现增收,商户数量也从原来的17家增至46家;游客量同比增长11.3%,全村旅游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