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

2024-11-20 贵州日报 雷刚

罗宁 张智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贵州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健全“两山”转化的有效路径,加快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精准绘制生态资源“全息图谱”。一是全面普查生态资源。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区域内森林、湿地、河流、湖泊、矿产等各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普查,记录其位置、面积、类型及生态服务功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为生态资源管理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建立生态资源数据库。将调查数据整合入库,形成统一的生态资源数据库,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共享使用。数据库不仅包含生态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基本信息,还涵盖生态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等评价指标,为生态资源的科学分类与评估提供依据。三是实施动态监测与更新。建立生态资源动态监测机制,定期对生态资源进行调查更新,例如,监测森林覆盖率的变化、湿地面积的增减、水质状况的波动等,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同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生态资源的智能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四是构建生态资源“全息图谱”。在全面调查、数据库建设和动态监测的基础上,构建生态资源“全息图谱”,直观展示贵州生态资源的全貌和特色,为生态产品的开发、生态资产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两山”转化。

灵活拓展生态产品“应用版图”。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贵州丰富的气候条件、环境资源和山地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平台、线下销售等多种渠道,将贵州的生态农产品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二是深化生态旅游发展。利用贵州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如生态观光、民族风情体验、生态康养、生态农场、自然公园、乡村民宿等。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三是探索新型生态产品。积极拓展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新型生态产品领域,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价值的经济补偿。同时,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产品开发,推动生态产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四是加强生态产品品牌建设。加大生态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品牌引领,推动生态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切实畅通生态资产“金融血脉”。一是建立生态资产评估体系。制定生态资产评估标准和方法,对森林、湿地等生态资产进行科学评估。建立生态资产交易平台,推动生态资产的抵押、质押、交易等业务发展。二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可以采取政府出资、社会捐赠、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为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三是加强生态金融监管。建立健全生态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对绿色金融产品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同时,加强对生态资产交易的监管,防止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和投机行为。四是推动生态金融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贵州生态金融与国际接轨。同时,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参与贵州的生态金融项目,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全面激发生态市场“内在动能”。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明确生态产品的价值构成和计算方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经济补偿,让生态产品的供给者得到合理回报。二是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建立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的供需双方进行直接交易。同时,建立健全生态市场监管机制,加强生态产品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和监管,防止市场欺诈和投机行为。三是简化审批流程。简化企业进入生态市场的审批流程,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更多主体参与其中。四是培育生态市场文化。加强生态市场文化的培育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生态市场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通过举办生态产品博览会、生态文化节等活动,增强公众对生态产品的了解和认同,推动生态市场的繁荣发展。

全力做大生态经济“绿色蛋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高产业绿色化水平。同时,大力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绿色产业,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生态科技研发投入,推动生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活动,提高生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四是加强区域生态合作。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两山”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实现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GZZD60〕阶段性成果)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