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九庄镇天鹅村:“天鹅”舞蹁跹 奋进新时代
在息烽县九庄镇东南部有一个小村,有着“天鹅村”的美誉。
走进天鹅村,白墙灰瓦的房屋错落有致,古榕树下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家常,孩子们在田间地头追逐嬉戏。虽不见天鹅来到村里栖息越冬的景象,但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宁静祥和的古老田园,处处呈现出一派美好、和谐的乡村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天鹅村村名的由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对美丽的天鹅会在春天飞至天鹅村,冬天则飞到其他更加温暖的地方过冬。因当地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勤劳,使得这对天鹅流连忘返。有一年,村庄遭受严重旱灾,当这对天鹅飞来后,次日天降大雨,村内山塘水位上升,干裂的田地也得到了滋润。天鹅洁白如雪,寓意优雅、美丽、勇敢、善良、不屈不挠,给人一种生机无限的力量,改变了村庄的命运。村民们将其视为祥瑞之物,因此将村庄命名为“天鹅村”,自此以后一直沿用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天鹅村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但村民们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世世代代传颂着“天鹅降雨救灾”的故事,让爱与善良永远流传。
天鹅村的发展史是一部生动的乡村变迁史。“以前群众可支配收入较低,公共设施不够完善。”天鹅村党支部书记罗明荣介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但天鹅村的经济发展依旧相对落后,农业生产水平也相对滞后,80%的农户居住茅草房,10%的农户居住瓦房,10%的农户居住木架房。2007年,随着“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天鹅村群众看到了新的希望,干群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硬化通村公路、串户路,“消灭”茅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大平房,感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进入“十三五”时期,天鹅村步入发展“快车道”。村支“两委”聚焦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认真落实各项富民惠农政策,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短板,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借助“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项目实施,大力开展庭院整治、农房风貌提升、路灯安装亮化工程及公共广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传统农耕文化是天鹅村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前天鹅村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家里的是老人和孩子,土地无人耕种,只好闲置撂荒,村民收入增长缓慢。”罗明荣介绍,在过去,村民们依靠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利用山泉水灌溉,形成了独特的“梯田农耕系统”。截至目前,天鹅村仍保留着近300亩的传统梯田,这些梯田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更是研究古代农耕文明的有力线索。如何增强群众“造血”功能?一直以来,天鹅村积极寻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天鹅村结合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2017年,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引进龙头企业在全村种植脆红李800余亩。与此同时,引导农户通过“以短养长”的方式,在脆红李地里套种饲料草等矮秆植物,有效带动全村408户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务收入等方式实现增收。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既要外在美丽得体,又要内在充实丰富。”罗明荣说,天鹅村在不断扮靓和美乡村“面子”的同时,还做实幸福生活“里子”。天鹅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在社会治安、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以构建“平安天鹅”建设为重点,突出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构建“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安联防联控、矛盾联调联处、和谐联创联抓”社会治理新机制,强化干群联动;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的管控,进一步促进“三治融合”;积极调处矛盾纠纷,实现“小事不发生、大事不出村”。
“只要打个电话给网格员,他们就会第一时间上门服务。”天鹅村村民李朝英开心地说,村支“两委”实实在在为村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现在整个村子干净整洁、矛盾纠纷也基本上没有了,大家都很团结,一门心思谋发展。近年来,天鹅村党支部被评为省、市“脱贫攻坚先进党支部”,天鹅村被评为“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村务党务公开示范村”。
凭借独有的山水田园风光、凉爽宜人的气候、日益完善的农村人居环境,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进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天鹅村村支“两委”已有初步思考和打算。“聚焦农文旅融合,进一步找准切入点、发力点,以打造乡舍民宿为载体,让天鹅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罗明荣表示,要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继续巩固提升现有农业产业,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力度;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乡舍民宿,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认真落实各项富民惠农政策,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