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90周年之际,走进印江看变化——老区绿映红 山村乐富美

2024-11-12 贵州日报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聪

10月24日,铜仁市印江自治县木黄镇会师广场上热闹非凡,纪念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90周年文艺演出在这里进行,很多观众早早就聚集在广场上等待观看。

“演出通过歌曲、舞蹈、朗诵、情景合唱等形式,生动再现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的辉煌历史,展现老区人民赓续红色血脉,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印江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陈聪波说。

1934年10月24日,红二、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90年来,红色精神在印江大地代代相传,激励着当地各族儿女砥砺奋进。

革命老区今更红

追寻红色足迹,走进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很多学生站在展柜前,凝神倾听讲解员讲述90年前那段光辉历史。

“截至10月中旬,来纪念馆参观的县内外学生多达8万余人次。”红二、红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馆馆长冉光辉说。

红色,是印江最珍贵的资源。木黄、刀坝、沙子坡等地,都曾留下红军足迹,至今还保留着很多红色遗址。1998年,印江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划定为革命老区。

长期以来,该县高度重视红色文物保护传承,加大革命遗址遗迹保护和修缮力度,修缮红色革命旧址,申报红色革命文物,优化红色文化展陈,整理完善红军在印江的历史资料,为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提供鲜活的“教科书”。

红色,是印江最鲜明的本色。该县充分用好红色场馆,每年组织党员干部、学生等走进木黄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奋进之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印江自治县委党校教研科科长杨友莉说,“每年,我们都要组织各类培训班学员6000人次到木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

红色,也是奋进的不竭动力。90年来,印江各族群众弘扬长征精神,奋力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该县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8.1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35.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到13579元。

绿色发展业更新

日前,木黄镇新民坝区,500亩黑皮冬瓜迎来大丰收。贵州黔福兴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锦堂笑得合不拢嘴:“今年冬瓜价格是近10年来最高的一年。”

据介绍,该基地的冬瓜将直销粤港澳大湾区,批发价每斤1.3元,而且供不应求。“亩产达到2.2万斤,总产值将超1000万元。”吴锦堂说。

作为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地的木黄,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思路,各项富民产业快速发展。

在木黄白酒产业园,酿酒车间机器轰鸣,酒香四溢。据介绍,这个产业园是印江“一区三园”布局的特色产业园之一,规划总面积134.76公顷,规划年产能7500吨。

“目前园区已入驻5家白酒生产企业,白酒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之势逐步形成。”印江自治县工业和商务局局长田平说。

近年来,印江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因地制宜加快绿色产业发展,生态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撑。

作为印江主导产业之一的生态茶产业,目前种植面积达到26.5万亩,去年产量2.07万吨,产值22.66亿元,辐射带动3.8万户11.4万人次就业增收。

该县还深入实施“千户万菇”计划,持续推广“稻耳轮作”模式,食用菌年生产能力达2.4亿棒。此外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17个乡镇(街道)1.2万余户发展订单辣椒3.2万亩,预计产值8500万元。

村强民富景更美

走进刀坝镇罗南溪村,只见屋舍俨然、阡陌相通。“罗南溪革命委员会旧址”“罗南溪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熠熠生辉。

“以前路不通,去赶集要上一坡来下一坡,一来一回就要两个多小时。现在通村、通组道路四处相连,生产方便,出行便捷。”村里的老人陈金凤说。

该村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去年人均收入突破1.1万元。2018年,罗南溪村还入选“贵州省村规民约示范村”。

印江曾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2014年仍有贫困村203个,建档立卡贫困群众10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为25.08%。

五年脱贫攻坚,印江精准施策、尽锐出战,到2019年底该县所有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近年来,该县扎实推进强村富民行动,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了乡村人居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乡风文明。

同时,民生事业也快速发展,革命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更有保障。

实施“强师工程”,聚焦“立德树人、专业提升、骨干培养、体系建设”,积极实施“铸魂”“提能”“薪火”“强根”“增效”“建强”六项行动,新建、改扩建学校12所。

实施“强医工程”,探索推进医德强医、人才强医、管理强医、改革强医、保障强医五项强医行动,创新推动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推进“中心村卫生服务”改革,有效解决基层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

就业、养老等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群众的幸福指数逐渐提升,一幅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幸福画卷正渐次舒展。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