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兴仁市鲤鱼村:苗寨古韵 “绣梦”悠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通讯员 王正雄
“据老一辈人回忆,我们鲤鱼村的祖先最初是从黔东南州黄平县迁徙而来的,初来时仅有二十多户人家。这里原名鲤鱼龙寨,因村中的鲤鱼龙潭而得名。龙潭昔日有水涌出,雨季时水位上涨,鱼儿便随水流入稻田,村民们常在耕作时以背箩捕捉,因此这里又被称作鲤鱼坝。”近日,在黔西南州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村民杨国元站在自家门前的稻田旁,向记者娓娓道来。
鲤鱼村,坐落于屯脚镇北部,由昔日的喳啦村、鲤鱼村、坝桥村、大树村合并而成,是一个苗族聚居的民族村寨。这里苗族文化丰富多彩,苗族板凳舞、苗族飞歌、苗族刺绣等,都能在此探寻到踪迹。
全村共有1100余户村民,其中90%以上为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四周群山环绕,一条清澈的小溪从村中蜿蜒流过,穿过苗家山寨特有的牛角形寨门,便能见到错落有致的苗族特色民居。
相传在明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实施“调北征南”战略,派遣数十万大军南征云贵。屯脚胡家庄的胡姓祖先胡魁随军南征,后被朝廷授予五品世袭千户之职,并赐予上千亩田地及几百户佃民,鲤鱼坝便是胡氏一族的封地之一。到了清嘉庆年间,为了躲避战乱,鲤鱼坝的苗族祖先(王、吴、杨三姓)从黔东南、铜仁等地迁徙至此,在山上搭建窝棚居住,以捕鱼、狩猎和耕种胡姓的田地为生,后逐渐成为这里的主体民族。
在杨国元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了村里的广场,只见不少村民正在忙着刺绣。村民杨国青介绍:“我绣的是平针绣和十字绣,一年只能完成一套。”苗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题材选择丰富且固定,如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等,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鲤鱼村的苗族服饰更是充分运用了精巧的纺织、刺绣和蜡染技艺,成为一朵常开不败的民族文化之花。村里不少绣娘还凭借这门手艺谋生,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作为鲤鱼村苗族刺绣的第三代传承人,杨再蓉表示:“我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刺绣,也曾去其他地方拜师学艺。作为苗绣传承人,我有责任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我会动员村民跟我一起学习苗绣,共同发扬苗族服饰文化。此外,我们村还种桑养蚕,用蚕丝制作蚕丝被和苗族服饰,将苗族服饰打造成旅游商品。”
鲤鱼村最具特色的节日便是“八月八”苗族风情节。这一天,村民们会一起庆祝丰收,共同“尝新”。据寨中老人讲述,农历八月初八正值稻谷成熟的季节,村民们会把粮食、鸡、鸭、鱼、粑粑等美食带到一个宽敞的地方,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佩戴华丽的首饰,欢聚一堂,载歌载舞,举杯同庆。大家谈古论今,互相祈愿来年五谷丰登、万事顺意,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
自2003年以来,兴仁市高度重视“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的举办,积极推动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团结进步。2007年,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将“八月八”苗族风情节确定为法定节日,全州放假一天。这一节日已成为兴仁市以及全州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盛会。
鲤鱼村依托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民族风情村。目前已建成生态公园、笙鼓广场、蝴蝶广场等文化项目,并引进旅游公司进行统一规划和发展。新建了鲤鱼广场、玻璃观景台、滑道等项目以及鲤鱼湖、鲤鱼大小龙潭、仙人桥等景点。鲤鱼村先后荣获全国特色民族村寨、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