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张跃胜 吴莹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加强基本口粮田建设,提高粮食自给能力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是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为目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贵州农业现代化打牢更为坚实的基础。
守牢耕地之本,稳住粮食安全“压舱石”。一是守住耕地“红线”。严格执行“长牙齿”硬措施保护耕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制度,量质并重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二是把握“种子”关键。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推广高产品种技术,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示范,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三是聚力突破农业生产智能农机装备研发与应用。用新质生产力带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快数字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向“精准农业”转型,着力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有效遏制“非粮化”,坚持产能产量一起抓、数量质量一起抓、生产生态一起抓,始终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
着力产业振兴,把稳产业发展的“方向盘”。一方面汇聚合力做精做活“土特产”文章,巩固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立足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乡土特色产业。围绕茶叶、刺梨、辣椒、夏秋蔬菜、中药材种植和生态畜禽养殖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另一方面要全方位多元化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全省各地要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守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底线任务。一是抓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紧盯“3+1”保障重点和返贫致贫风险,逐户开展结对档案,“一户一策”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持续推进市领导和单位乡村振兴联系帮扶机制,选优配强驻村工作帮扶队伍,实现五类村干部驻村全覆盖,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二是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不仅要围绕脱贫劳动力技能提升、岗位拓展和就业帮扶,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还要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大力支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动群众探索发展路子,不断拓宽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三是强化就业和产业帮扶。加大劳务输出、以工代赈等力度,确保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一是要围绕“富在农家”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将特色农业打造成农民致富增收的绿色银行。二是要围绕“学在农家”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坚持持续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坚持实施“四乡人才”创业行动,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三是要围绕“乐在农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持续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继续打造“村超”“村BA”项目。自觉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并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就地解决。四是要围绕“美在农家”打造农民美丽家园,加快补齐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达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利用数据网络赋能乡村振兴;持续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改厕、改圈;推动无害化治理垃圾,生态化治理污水。
聚焦科技创新,激活技术引领“新动能”。一要强化农业基础问题研究,把握科技自主权。聚焦生物育种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国际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努力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牢牢把握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二要搭建创新平台,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培育创新“火种”。三要鼓励创新示范,培育改革试点。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试点,优化提升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先行先试,带动整体科技水平提升。
(作者单位:天津城建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