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破冰 破局 破题——再访关岭看改革

2024-10-12 雷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诗宗 聂娜 孙蕙 晏惠轩

87岁的陈高忠老人身体依旧硬朗。作为46年前“定产到组”的发起人,他常常会一个人走进安顺市关岭自治县顶云街道的“顶云经验”纪念馆。

双手背在身后,缓缓迈着脚步。入眼的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都能让他驻足良久。“曾经我们是改革的参与者,如今我们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见证者。”老人轻声说道。

屋内,岁月沉淀的智慧在老人眸底闪烁;窗外,改革涌动的热潮在关岭大地澎湃。

关岭,正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安排,围绕“三县一中心”发展目标,从制约高质量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从群众的急难愁盼中发力,冲破思想束缚、奋力改革创新,大踏步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

破冰

轻轻伸出右手,三根手指搭在患者手腕上,60岁的杜朋荫一边仔细观察着面色、舌苔,一边倾听着患者诉说。

“这把年纪竟然赶上了改革的红利。”从走南闯北的“江湖医生”到如今手握“民族医生证书”,在关岭拥有合法行医资格,“终于可以在自家医馆看病”的杜朋荫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关岭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久远。省内外从事中药材行业的有4万多人,乡镇集镇共有约200个商铺常年经营中药材,“岗乌药材市场”和“花江药材市场”在全国小有名气。特别是关岭民间一直都有“群众自医”的传承,放痧刮痧、消炎祛湿、接骨解毒等都是生活必备技能。

“有实实在在的疗效,但没有医理和药理的支撑。”关岭自治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王文玉告诉记者,这些民间中医普遍没有经过规范的技术培训,也没有相应执业资质,长期处于有用、有益但又“不合法”的状态。

如何让这些民间的优秀中医文化传承“不断档”?这是我国中医界面临的共同难题。

“让这些中医师承的人有出路,让祖传的药方有用处。”两个“让”字的背后,关岭出台《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医药发展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发放“民族医生证书”299个,“民族医馆证”34个。从法律层面赋予了民族医生或民间中医合法执业资格,使其能够在关岭地域内合法行医。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

相距杜朋荫医馆不远处,伍明兵和妻子正忙着“侍弄”草药。在今年光明正大地开设民族医馆之前,他都是打着理疗的旗号,“偷偷”帮人号脉、诊断。

一本薄薄的证书,给了伍明兵最大的底气,也给关岭发展中医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44.6亩、1.5万平方米的交易大厅、111个商铺和300余个流动摊位,云贵高原道地药材关岭集散中心通过网络与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有效衔接,预计药材年交易量可达50万吨以上、年交易额50亿元以上;

313.5万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厂房,235台(套)加工设备、12万平方米的仓储物流配送中心,每年产能10万吨鲜品、1.5万吨成品,预计年销售收入额可达5亿元以上;

…………

中药材销售、加工的背后,关岭还谋划了另外一盘改革大棋:盘活民政养老公寓资源,打造集“医疗、养老、康复”一体的贵州黄果树森林医养基地和关岭森林中医院,通过医养一体化,为更多人提供大健康服务。

破局

这曾是一个让人揪心的数据:在关岭146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石漠化率高达42.5%。

土贵如金、水贵如油。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20世纪90年代,关岭创新实施“坡改梯”工程,引导群众在石缝中种花椒,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一时间,“板贵花椒”香飘四方。

改革,让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去年3月,时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组卫星对比图,让原本寂寂无名的关岭自治县新铺镇火爆出圈:十年时间,石漠化程度由此前的47.41%下降到10%以下。

“灰色调”到“绿写意”的背后,是关岭挑战石漠化的又一轮尝试。

县委常委、副县长宋汝谋告诉记者,通过关岭牛产业带动,关岭在石漠化地区大力发展皇竹草、紫花苜蓿等牧草种植,实现了以“草”治石和以“草”养牛的双赢。

行走新铺镇,公路两旁、村民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翠绿的皇竹草。这种怕冷、耐旱、耐高温的作物,很适合当地气候,特别是只需要一点点土就能生长的特性,更与当地石漠荒山“完美契合”。

近年来,新铺镇投入1000多万元,打通390公里的荒山产业路,种下5.8万亩皇竹草,石漠化荒山成了关岭牛的“口粮地”。

“绿”荒山,“富”百姓。关岭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的改革故事仍在继续。

驾车从沪昆高速北盘江大桥驶入关岭,视线所及处都是光伏“海洋”——原本光秃秃的荒山上,延伸铺开的光伏板闪耀着幽蓝光泽,收获着阳光的“馈赠”。

从向地要“金”到向天要“能”。

关岭充分利用集中连片的荒山荒坡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让年均日照时数为1100小时左右和年均太阳辐射量4300MJ/㎡“两大优势”创造性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先后引进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华电集团等11家企业入驻,建成光伏发电站19座,装机规模291万千瓦,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之一。

同时,关岭还探索“光伏发电+配套农业种植(畜牧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光伏板下闲置土地资源,推进农作物种植、畜产品养殖、农业观光、农业技术文化发展与光伏发电一体化融合发展,真正实现了“一地两用”。

破题

19岁的杨新月坦言,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还能走进大学的校门。

3年前,中考成绩只有区区200多分的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了关岭综合性高级中学的中职班,学习计算机专业。

在这所打通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旋转门”的学校里,他重拾学习信心,不仅第一年就以年级第一的成绩直接转入普通高中,更在今年的高考中以508分的成绩考入河南科技大学。

和杨新月有所不同,如今在上海工作的李江雨,当初选择了从普通高中转入职业教育。“我一直对美容美发更感兴趣,想做点自己更擅长的事情。”李江雨很感谢学校给了她第二次选择的机会,“让我成为了那个最特别的学生。”

普高转中职、中职转普高。关岭综合性高级中学围绕“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等核心要素,创新构建了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合、衔接贯通、多元立交的人才培养机制。

“我们要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成长选择。”关岭综合性高级中学校长张帆告诉记者,近三年,普通高中二本以上录取89人次,1288名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深造,就业率92%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5%。

“普职融通”只是关岭破题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缩影。把优质旅游资源交给专业社会资本,则是关岭“大胆闯、大胆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生动写照。

面对旅游产业开发资金不足、管理运营能力有差距等情况,关岭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引进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围绕峡谷、河流、溶洞风光等“特意性”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推动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关岭九仙旅游景区、花江大峡谷旅游景区、木城丽水旅游景区……关岭的这些景区抢抓贵州避暑旅游持续火爆的机遇,新增露营帐篷、桨板、水上飞人、漂流、水上乐园和游船观光等避暑新业态,让旅游发展叫好又叫座。

46年来,关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挑战石漠化、建设顶云新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布局新能源产业……一路踏出改革奋进足迹。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如今,穿过镌刻着“农村改革第一村”牌坊,行走在鳞次栉比的民居楼中,“顶云经验”发源地石板井村一派生机勃勃——依托毗邻高铁站、高速收费站和国际商贸城的区位优势,石板井正着力打造仓储物流基地和精品民宿,为高质量发展写下了鲜活注脚。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