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新韵·人文天柱系列报道(五):三门塘刘氏家祠

2024-09-30 黔东南新闻网 金可文 吴国雄 王槐雪

  在中国,一座城市因一座建筑而成名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建筑或是桥或是亭或是楼阁馆所,它们站在历史的风霜中接受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景仰。三门塘的刘氏宗祠也不例外,它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一个村落的荣光,它仿佛是绫罗绸缎,仿佛是金丝玉缕,仿佛是一段传说……它以宗族的自信为经线,以宗族的期待为纬线,以谜一般的存在为姿态,替三门塘穿戴上了锦衣华裳,凤冠霞帔……

  三门塘山水形胜、风光旖旎,刘氏宗祠临江而立。据传,该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咸同兵燹之后,于光绪年间重新修茸,若干年后,刘旺后裔从驻守之地迁至三门塘,凭借繁荣的木业,刘家经济发达、人丁兴旺,为了荣耀族人,刘氏不惜大兴土木,于民国廿二年(1933年)对宗祠进行大规模修葺,可惜在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破坏,后因刘氏宗祠是清水江下游地区最负盛名的祠堂建筑,蜚声海内外,刘氏族人以及国家再度对其进行维修,始成今日之势。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联合国教科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

  刘氏宗祠正面牌楼是一座哥特式风格建造的建筑,坐北朝南,面宽12米,进深14米,最高点12.5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隔江望去,宛如一座西方教堂,又形似澳门的大三巴牌坊。

  牌楼六柱五间,宝塔式四棱假柱,假柱下不抵地。大门的两上角有双狮戏球石刻,上框过梁枋刻有双凤朝阳石雕。大门两则对联为:

  白水高名千秋尚在,

  香山重望万古犹存。

  对联明明白白的表达出了刘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幸福感受。

  石梁之上一个半园形图框中,有一只头向下,尾向上俯冲悬立的雄鹰。雄鹰尾上方为浮泥雕“二龙抢宝”,由正中而上为“刘氏宗祠”门额,再上有一块由三座塔楼式假柱围成正方形方框,阴刻竖书“昭勇将军”四字。

  “昭勇”乃是此祠刘氏宗族历史是最有名望之人。据《刘氏族谱》及族中老人介绍,昭勇将军姓刘名旺,原籍山东临清县枣林村人,明初随朱元璋南征北讨,屡建奇功。明建文四年(1402年),被皇上封为永清左卫指挥使等职,坐镇现贵州锦屏铜鼓。明永乐八年(1410年)再诰封为“昭勇将军”。永乐十五年(1417年)刘旺病故。明成祖加封其世袭后商刘源等十一代子孙为指挥史,钦调镇守锦屏铜鼓卫。直至成化十五年(1479年),铜鼓刘氏五世孙从铜鼓迁天柱三门塘居住。后又率儿孙修建“刘氏宗祠”,纪念昭勇将军,以弘扬刘氏家风。曾有诗赞昭勇将军:

  浩然豪气盛凌云,逐电步骋拥飞梯。

  宝剑光腾惊寇胆,弓弹三界鬼神泣。

  四征七伐清安境,九锡三迁扬茂绩。

  伟烈世世传千载,隆恩代代万古益。

  这是一座精神围屋,参透族谱和牌匾的,分明是与生俱来的骄傲,以祖先刘旺的灵魂为驻守,统摄着刘氏家族的心灵世界,尊崇祖先的情感也在刘旺的默默注视中在这里汇聚,串联……

  整个牌楼呈一字形排列。牌楼大致分三层,第一层的大门两侧三柱之间各留两眼园顶形窗户。第二层在祠牌名两侧三柱间亦各有两个圆顶形假窗,比第一层之窗略小,呈西洋哥特式建筑格调。第三层第一、二假柱之间各有两幅泥雕,上幅为峭石,下幅为铜盆大小彩绘时钟。时钟内正上方和正下方又塑有两个杯口大的小时钟,下方小时钟之上有两行写着“岭南顺仝洋行”六字。

  刘氏宗词内部结构为两进一天井。第一进为门楼底层兼通道,二楼两侧有花栏厢房。第二进地面高出天井约1米,正厅抵后墙处有神台,有刘氏宗祖之神位供作祭祀。


  在牌楼其余部位的方格中,还有多幅花草虫鸟及山水浮雕,琉璃的彩绘、工艺极为精细。牌楼以及两边围墙上是一鳞一爪,一枝一叶,都精雕细塑,惟妙惟肖。其墙上装饰品种繁多,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技艺精湛,繁复而绚丽的美,令人目不暇给,叹为观止。走进刘氏宗祠,恍若走进一座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于一身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除了艺术之外,在工艺制作上也是匠心独具,据当地族人介绍,这些塑作是用一种叫丝筋的原料参入石灰,捣成一种很糯而粘性极强、硬度极高的材料精制而成,故近百年历史仍比水泥还硬。

  2013年,国家对刘氏宗祠进行文物保护和修缮,来自德国的专家格桑,和同济大学的古建专家以及省文保中心文物课题研究组的专家们为了保证刘氏宗祠外墙灰皮和灰塑体材料的原真性,分别从四个建筑立面共采取了10份灰皮和堆塑材料样品送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中心对其进行试验,以找到正确的材料分配比,同时对牌楼墙面进行灰塑增强、空鼓灌浆、缺损修补、石灰水拼色等修缮,达到了保持原样的效果。

  这是一件艺术瑰宝,但最值得称奇,也是该宗祠在清水江下游最为著名的原因,是宗词门券上方两侧西洋钟外的长方柱上,以对称形式凸雕着每排十一组,每组为两个的外文字母。左侧为HN、OA、CH、PR、ON、NC、TY、EL、VH、UA;右侧为UA、PR、TN、BC、CV、HO、UT、NA、VC、EO、CH。门券两侧山墙的两层长方柱上也各有一行不对称,每组两个的外文字母。左侧为五组:TH、UN、AP、OU、TL;右侧为七组:HU、NA、PR、OV、IC、BL、KE。这些字母,当地人称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至于是何语义,至今无人破译。一些北京的拉丁文字专家,说拼不出一个单词,字母留给人遐想的或许是用当地语言的一种拼音?这都只能留待来者进一步研究了。与砖柱上的字母对联一样让人百思难得其解的是,两个大钟的时针与分针不相对应,未知何故。有民间传闻,两个时钟不一致的说法是左边时钟为刘旺将军出兵的时间,右边时钟为刘旺将军胜利归来的时间,也有传闻说左边为刘旺将军出生的时间,右边为刘旺将军去世的时间,谁为正解,不得而知,就让它成为一道谜吧。

  一座以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为宗的宗祠,为何会设计成一座西洋哥特风格式的建筑,为何又会出现这么多令人费解的外文字母,两个大钟的时针和分针又怎么会不相对应?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谜,这个谜的前世今生又是什么?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个人——王泽寰。

  王泽寰(1900-1957)是刘氏宗词的设计者,三门塘村小寨人,据三门塘村民说,王泽寰是北伐名将王天培的侄子,精于书画,名扬省内外。曾随王天培南征北伐,曾到过欧洲,见多识广,文化底蕴丰厚、抗战后返黔常驻贵阳,转任贵州省卫护营第五营营长,公余以画像为戏,抗日期间,曾给省长吴鼎昌画全家巨幅肖像,大受称赞,蜚声筑城。他的画艺登峰造极,但多存于达官贵人之家,鮮见于民间,王泽寰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及文化造诣,提出刘氏宗词按中西合璧的思路来设计的方案,通过中西文化的结合来表达刘氏祖先源于中原,后代融于侗族的理念,这是王泽寰对民族融合最有创新的解释。建造者由技艺超群的湖南靖州建筑师李应芳率队、施工,历时两年完成。

  家祠是一个宗族的门面,发达后的刘氏不但经济实力雄厚,对家的理解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设计者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阅历,族众较高的文化底蕴及对创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使得刘氏宗祠在三门塘显得别具一格,甚至是独占鳌头,这是一个宗族的自信,也是一个宗族的骄傲。所以说,三门塘人在富裕的同时,视野也跟着开阔起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融合现象,大概也就源于此吧。

  顺着历史的脉搏,我们在梳理中发现,刘氏宗祠借用中西合璧来表现民族同化融合,体现中西文化的极大包容。它不仅体现了刘氏家族的迁徒史、创业史,而且是一部家族文化史及家族自然同化融合于侗族的再现,也是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象征性产物,是体现从家庭到国家的思想转化。这么说来,刘氏宗祠就显出了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了。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