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 两代农人的田间接力

2024-09-25 新华网 雷刚

       新华社记者周勉

       从16岁到60岁,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沙头镇寓民村村民钟德军已种田40多年。如今,两个儿子钟灿和钟雷也回乡成为“新农人”,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田间接力,在父子三人身上展开。

       少年时期,钟德军的父亲身体不好,一家人的生计就落在了他和母亲肩上,那时种田的辛苦让钟德军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感慨。

       “生产队的1头耕牛要供5户人家使用。”钟德军说,农忙时节,每户人家用一天,不管有没有耕完,第二天必须把牛交给下一户人家。家里13亩地,劳动力又不够,于是他和母亲只能抓紧时间,常常凌晨3点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8点。

钟德军(右)和钟灿在对稻谷进行水分检测。新华社记者周勉 摄

       “双抢”时节的忙碌更是现在的年轻农人们不能想象的:每天从凌晨一直忙到下午6点,匆匆吃几口饭、眯一会儿,再把整个过程重复一遍,至少连续30天。少年时的钟德军,双手和双脚长满了厚厚的茧。

       “不吃这些苦,就会饿肚子,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钟德军说,后来,种田这件不得不做的事,却成为他和两个儿子主动的选择。

       2013年,几个要去外地打工的亲戚希望钟德军去种他们家的地,他把小儿子钟雷叫回来一商量,就走上了流转土地搞规模经营的路。第二年钟德军买了人生中第一台旋耕机,到今年刚好10年,他累计购买的农机台数已接近30台。擅长各种农机操作维修的钟雷迅速帮助父亲扩大了几百亩耕地,自己也当起了粮食经纪人,做起稻谷收购的生意。

       随着国家支持种粮的政策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种粮前景变得令人期待,大儿子钟灿也在不久后辞掉汽车维修的工作回到家乡,父子三人开始有了明确分工:钟德军负责统筹指挥,钟灿负责田间生产,钟雷负责市场开拓。一家人配合默契,种田水平始终处于全镇中上水平,每亩一年两季稻谷的产量都稳定在2000斤左右。

一批稻谷交易完成后,钟德军(左)和钟灿在算账。新华社记者周勉 摄

       2019年,他们率先在资阳区开展包括代育秧、代翻耕、代插秧、代防治等在内的“十代服务”,为周边农户提供全链条、“保姆式”的服务。到2023年,覆盖的面积已经超过2万亩。

       钟灿和钟雷每次去外地培训回来后,会将掌握到的知识和信息跟父亲交流。今年,父子三人获得的各类补贴资金等总计接近20万元,帮助他们完成了烘干设备、粮食仓库等大型硬件设备的升级,也让他们有了更进一步发展的底气。钟德军说,再过几年就打造自己的大米品牌,把种粮这份事业做得更好。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