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和野生动物和谐相处
近日,人猴冲突在景区再一次上演。一位游客在四川某景区参加徒步打卡比赛,独自行走时,10余只猴子突然冲上其身并对其又抓又咬,整个过程持续了3分多钟,现场没有工作人员,后来有游客帮忙把猴子赶开。这一事件再次引起公众对“野猴伤人”的热议。
实际上,不仅是人猴冲突时有发生,自然景区内,其他野生动物伤人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客观来看,野生动物具有野性、攻击性,是客观事实无法改变;想要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也是人类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正常需求,不能一刀切、完全禁止。野生动物的野性与人类亲近他们的需求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要调和好这对矛盾、避免发生类似闹剧甚至悲剧,关键还是在人。
首先,规划旅游景区时要做到合理开发,尽力保持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不过度开发和干扰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野生动物因生存空间受限而与人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其次,我们人类自身要强化安全防范意识,把握好和野生动物亲近的尺度和方法。
一方面,景区管理者必须尽到安全保障责任。要尽到安全提示义务,比如在景区入口、重要景点等区域设置醒目的标识和宣传栏,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对野生动物保护和安全注意事项的宣传。要尽到安全管理责任,根据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危险系数等来设置隔离措施、决定防护强度,科学调控游客与动物接触范围和程度;制定明确的游客行为准则来规范游客行为,对违规行为及时制止并给予警告。要完善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综合运用人员定时巡逻、监控设备、红外相机等人防物防技防手段,全面掌握景区内野生动物活动、人员流动情况,及时预警,实在发生意外也能第一时间开展救援。
另一方面,游客自身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一是要文明游览,严格遵守景区安全管理规定,不翻越围栏、不擅闯禁区;不做投喂、触摸、逗弄、挑衅等景区明文禁止的行为。二是要做好防范措施,以备不时之需。比如提前了解景区动物的习性、危险信号、正确应对方式等;尽量集体行动,不单独脱离队伍,以便在遇到危险时相互帮助;携带必要装备,如驱赶喷雾、长棍等。
总而言之,对野生动物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是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把握亲近的尺度,是避免受到伤害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