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黔地标丨沿着“三线”再启航

2024-09-24 王槐雪

  地处黔中腹地的安顺市,在上世纪60年代迎来了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三线人”,他们在这里开启了筚路蓝缕的拓荒之路,用无悔的青春为这座城市奠定坚实的航空工业基础。如今,被称为航空工业战略大后方基地的安顺承前启后、顺势而为,擘画了千亿产业蓝图,新时代航空工业振翅启航。

  “三线”黔地标丨沿着“三线”再启航 00:00 Play

  “三线”黔地标丨沿着“三线”再启航

  在位于安顺市的航空工业贵飞原贵州云马飞机制造厂厂区内,群山密林间有一扇不起眼的木制大门。跨过大门,一个高约8米、宽5米,一眼望不到底的半圆形拱顶山洞跃然于眼前,这就是云马厂最著名的山洞车间——141车间。在这里,“飞”出了中国人自己生产的首架歼6Ⅲ型歼击机。

  


  原云马厂141车间

  “这个洞是由三个688平米的洞组成,是一个T型洞,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滴水不漏。”今年80岁的刘金雄曾是云马飞机制造厂质量处外场室主任,他见证了这个山洞车间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196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飞机制造专业的刘金雄响应国家建设三线的号召,来到安顺。刘金雄回忆,当时云马厂被分为4个区,以群山为中心,沿着一条近8公里长的狭长山沟,掘山建设。

  1968年,投入上千人力、历时三年建设的云马厂初见雏形,山洞车间由此诞生。刘金雄记得,当时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生产出国产歼击机。“一定要在1970年把飞机送上天,我们有一句口号叫:‘绝不让时代的列车在我这一站晚点。’”

  


  刘金雄

  从生产准备、零件制造、装配部件到系统集成……包括刘金雄在内的云马厂职工争分夺秒,边建设、边生产,白天进洞,晚上出洞,就怕耽误生产进度。

  鏖战近2年,飞机三大部件组装完成,比预定的时间还提前了几天。1970年8月15号清晨,迎着朝阳,刘金雄目送飞机“出洞”,运往总装车间。“像送自个儿的女儿一样,那时大家把飞机擦了又擦,擦了又擦。”

  1970年9月18号,是刘金雄终身难忘的一天,巨大的引擎轰鸣声打破了贵州高原的沉寂,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架歼6Ⅲ型歼击机起飞。“一飞上天,那心情又不一样了,大家拥抱的、拍肩膀的,真的是可以报喜了。”

  歼六Ⅲ型歼击机的升空,粉碎了“中国低端的工业水平,是根本制造不出战斗机”的言论。自此,云马厂先后研制生产了歼六、歼七、歼教七三大系列和“山鹰”等多个型号飞机。

  


  贵州航空产业城规划展览馆

  三线建设在安顺航空工业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一代又一代“三线人”也扎根在这里创新创业、拼搏前行。

  在贵州虹轴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第二代“三线人”张坤正在检查轴承生产情况。

  1966年,17岁的张坤跟随父辈从哈尔滨来到安顺,入职贵州虹山轴承厂,为飞机制造做配套。张坤记得,虹山轴承厂最辉煌时,曾开发生产出1800多种型号轴承,其中有105种填补了国家空白。“虹山最高的时候有4900人,有15个分厂,所有的工序全部自主生产,年产值曾经达到1亿多元。”

  


  张坤

  上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虹山经历了改制、合营、重组。2015年,已经60多岁的张坤出任重组的贵州虹轴轴承有限公司总经理,接过了虹山轴承再次创业的接力棒。“像我是有点儿承前启后的感觉,援建的这些员工,他们的情怀也是我的情怀,包括那些老职工都在和我说,要把虹山办下去。”

  自创立以来,张坤带着公司研发生产了50多个新产品,申报10多项发明专利、70多个实用新型专利,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年产值超过4000万元。现在厂里的员工30%是第二代“三线人”,有些甚至是第三代。张坤说:“现在我们生产的汽车轴承,是从虹山一直延续下来的。新开发的产品是高端自行车轴承,无人机这块也在和一些企业进行对接,不断在丰富产品。”

  


  历经60年的风雨兼程,昔日的云马厂经过整合、重组,并入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虹山轴承厂也重新出发,走上创新轴承发展之路。而它们所在的安顺也因三线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航空整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服务体系。

  2023年,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贵州航空产业城总体发展规划(2022-2035年)》,同步印发《支持安顺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全国重要航空产业基地。安顺开发区管理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姗:“贵州航空产业城总体是按照‘一核一带两级多点’来进行布局的,主要就是航空装备制造核心区、贵安航空产业发展带、主城增长级、高新区增长级以及航空经济融合发展支撑点,预计到2030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35年,实现1000亿元的一个目标。现在,安顺航空配套制造产业园是贵州航空产业城的一个主战场,一期占地289亩,已经引进企业9家,投产5家。”

  


  贵州航空产业城规划展览馆

  安顺航空产业擘画的千亿蓝图让张坤看到了新的机遇。“因为我们也是链条之一,我们还和链条上的每个企业来对接,看看能不能找到我们自己的突破点。”

  而早已退休在家的刘金雄时不时走进校园课堂,给孩子们讲述那段峥嵘岁月的奋斗故事。“什么是三线人呢?就像我跟老伴来了以后,干了50多年,然后我们的女儿、孙女都是搞航空的。我们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一点都不后悔,青春贡献给祖国的航空工业,我觉得活得还挺扎实。”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