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社学街道:“古祠堂+N种功能”焕发乡村治理“新活力”
近年来,天柱县社学村乘着全面实施“千万工程”的东风,积极盘活祠堂资源,以王氏宗祠为抓手,探索发展“古祠堂+N种功能”的乡村善治新路径,实现“一堂多用、一堂多能”,推动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从而实现“三最”,即乡风文明最淳朴、乡村生活最安定、法治环境最优良。
“祠堂+文化宣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推开家祠大门,正堂罗列的是王氏先祖的排位,两侧墙面印画着的是家学家训。祠中陈列着王氏族谱、龙塘县县志、传统兵器、镂空木雕等物质文化,目前已对社会公众开放。据不完全统计,展列传统文物约200件。堂前的院子到了夜间,就是村民们的“武术训练场”。社学村两委积极传承非物质文化,历年都将村中有非遗技艺的老年人及部分中年人组织起来,动员青少年儿童延续非遗技艺传承。
社学村以祠堂为载体、文化为纽带,将王氏宗祠作为社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主阵地,并通过整合资源、创新形式、优化志愿服务等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大目标任务,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了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今年以来,社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共开展各类活动40余次。
“祠堂+法律服务”守护人民合法合规的权利权益
始建于清代的古祠堂与常办常新的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相遇,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普法宣传有深度,在祠堂内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将法治宣传融入传统文化、传统节令当中,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让村民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今年以来,社学村先后在王氏宗祠举办法治宣传8次,真正实现法治宣传“面对面”。驻村法律顾问通过现场、电话、微信等方式为社学村民群众提供法律咨询80人次,解答16个法律问题,切实做到法律服务“零距离”。
“祠堂+基层善治”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我们村的羊肚菌产业去年收益不错,可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优化品种和延伸产业链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壮大我们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在王氏宗祠里,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老党员等齐聚一堂,就羊肚菌产业发展一事,大家踊跃发言、热烈讨论。社学村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党务、村务、财务全面公开,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村民议事委员会等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议事和决策程序,形成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的生动格局。
同时,利用家祠场地,在空院中简办村民的红白喜事,引领社会新风尚,展现勤劳质朴的生活态度。依托家祠场地设置了“寨管委”,综合管理村中少年非遗传承团队、老年民乐队、中老年腰鼓队等村民自发组成的队伍,为村民的业余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祠堂+人才培育”注重后继力量发展
社学村注重对后辈的培养,关注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为此,社学村两委以王氏家祠的场地召开“返乡大学生座谈会”,不仅为毕业生做好职业规划指导建议,还提供交流平台,让在读学子了解到更多有用的学习知识。也积极探索“家风学堂”,每年寒暑假都将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知名社会学者、品学兼优在校大学生等力量组织起来,在家祠开设公益补习。目前,开展“返乡大学生座谈会”3次、开办“家风学堂”2期,参加学生28人。
家祠的墙壁上印画的不单是家学家训,还将历年来村中考取重点大学的学子以及有重大贡献的人放在榜样栏上,供后辈瞻仰,以“润物细无声”之态感染后辈、激励后辈。借助家祠扩散浓重的家学氛围,促进村集体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