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百年村庄流淌红色血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在南北盘江交汇口岸,有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村庄——黔西南州望谟县蔗香镇板陈村。板陈,由布依语音译而来,其汉语译为村、城。
板陈村具体建村时间尚不可考,据《望谟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板陈村一带属于贞丰州板陈下亭,1965年望谟建县后归属望谟县蔗香镇管辖范围,为革命烈士王海平家乡。
王海平,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板陈村,早年投身军旅。曾担任贞丰县下江水上警察队长、贞丰县独立营第一连连长、黔桂边清红两江保商营营长、贵州西路水上纵队司令等职,为南北盘江一带强大的武装势力之一。
1930年5月,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后,遭到反动当局残酷“围剿”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第一纵队转战黔桂边境。通过做王海平的统战工作,红八军一纵队保持建制在望谟县板陈村、册亨县坝恩村等地休整近半年,王海平帮助红军隐瞒行踪,暗地支持军费,使这支革命武装得以保存。
红八军一纵队走后,王海平继续支持革命。1933年6月,中共黔桂边委由广西乐业迁到板陈村,与王海平共同开办创强小学和板陈兵工厂,并继续领导今贵州的罗甸、望谟、册亨、贞丰、紫云和广西的凌云、乐业、凤山、南丹等地区的地下工作,时间长达8年。后于1941年5月28日被敌人杀害。
红八军一纵队在板陈期间,干部、战士有组织地参加当地的农业生产劳动,纪律严明,尊重当地布依民族风俗习惯,积极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缔结军爱民、民拥军的浓厚情谊。
板陈糕,就是红八军一纵队与板陈村群众情谊的见证。据板陈村90余岁的党员岑乜热回忆,板陈糕在当地早已有之,其制作很讲究,要用优质糯米、红糖、核桃和花生仁、芝麻、小麦胚油等16种精料调配,经近30道工序制作而成,手工生产,口感柔软、回香醇甜。红八军驻扎在板陈期间,村民把板陈糕作为干粮提供给红八军。为纪念红八军以及黔桂边委领导的革命活动,板陈糕被当地村民称作“红军粮”。
板陈糕现在是望谟县颇有名气的民族传统食品。制作板陈糕,不可或缺的是古法红糖,这也是板陈村民乡愁中的甜蜜味道。板陈村地处河谷地带,种出来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好,红糖制作技艺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进入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榨糖。古法红糖、板陈糕已然成为板陈村群众的重要增收渠道。
如今的板陈村,房屋鳞次栉比,处处展现出蓬勃的活力。该村在持续传承好红色精神的同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美食文化、布依族民俗文化等优势,积极打造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