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有“粮”策,走出新“稻”路

2024-09-19 贵州日报 雷刚

011.jpg

游客在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捉稻花鱼。通讯员王少行摄

012.jpg

村民在都匀市匀东镇营盘村稻田里收割水稻(无人机照片)。通讯员肖伟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莫宇 高荣华 曾田 虞思滔 卢泰铭

       9月初,在黔南州贵定县农业大镇——云雾镇宽阔的大坝上,伴随着联合收割机的咆哮声,机器齿轮所过之处,金黄饱满的稻谷尽入机器“腹中”。几个来回,一块半亩多宽的稻田就收割完毕,整个过程酣畅淋漓。

       “收割机效率还是高,节省了不少劳力……”田坎边上,当地村民潘伦与老伴早就准备好了口袋接谷子,看着旁边堆得满满当当的稻谷,手上的动作麻利,脸上的笑容灿烂。

       当前,黔南州秋粮已开始大面积收割,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保障秋粮丰收。

       9月12日,独山县组织州、县有关专家,对当地上司镇筹洞村水稻万亩片进行实收测产。经测算,万亩片平均亩产达673.06公斤,超过预期目标。

       今年以来,黔南州始终把粮食安全摆在重要位置,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出台实施“粮”策,以产业项目示范带动,对规模种植、良种推广、田间水利设施建设、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等方面进行鼓励扶持,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选育推广优新品种,是夯实粮食高产稳产的根基。今年,长顺县大力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8000亩,其中果园林下套种节水抗旱稻50亩,实现每亩增收1200至1500元。

       据了解,节水抗旱稻水旱两用,与常规水稻相比,具有省水、省工、投入少,效益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可有效解决新建果园生长周期长、土地利用率低的局限性。

       良种播下,良法、良技也要跟得上。

       黔南州委2024年一号文件明确,落实好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探索建立农机社会化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县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救灾应急中心,力争县级体系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8%。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采取以赛代训等方式,加强农机技能培训。

       彭忠祥是云雾镇种植大户,承包了50余亩水稻。“云雾大坝宽阔平坦,便于机械作业。”彭忠祥告诉记者,从五年前开始流转闲置土地种粮,就得到了镇里的支持,购买旋耕机时享受了3万多元的补贴。如今,旋耕机、联合收割机等一应俱全。除了忙活自己种植的田地,他每年还要帮周边村民收割几百亩水稻。

       “我这里一年能收干谷6万斤左右,按照现在的价格,毛收入9万余元。种完水稻会接茬种油菜,来年能有2万余元收入。”算起账来,彭忠祥毫不含糊。

       农机在县域的广泛使用,也让人嗅到商机。今年3月,瓮安县供销社与瓮旅集团联合组建了瓮安农美供销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展农资配送、农机社会化服务及农机展示和销售。

       “我们用优质、平价的服务引领农机市场,为群众提供犁土、插秧、收割、无人机飞防等‘点单式’农机社会化服务,较传统模式每亩可以节约两三百元成本,高效便捷,省时省力。”该公司农机服务队成员龙涛说。

       据瓮安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水稻收割高峰期,当地机收率预计突破90%,预计水稻产量6.73万吨。

       探索产业有效发展新“稻”路,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的一条条稻花鱼,成为当地的“致富鱼”,游出了乡村新活力。

       当前,湾滩河镇4万余亩水稻渐染金黄,散发出阵阵稻香。田垄间一条条肥美的鱼儿四处嬉戏,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吸引了来自惠水、贵定,以及贵阳等地的周边游客前来下田捉鱼,体验农事乐趣,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湾滩河镇农技人员岳静为介绍,当地通过“鱼稻共生”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使传统农业单一水稻收益转变为“水稻+稻花鱼”的综合收益,有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田双收,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经济收益。”

       今年,湾滩河镇立足资源、区位、技术等优势,共发展稻花鱼8300亩。经评估,稻田鱼亩产60斤,总产量可达49.8万斤。按照每斤20元的价格,总产值可达990万元,户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在稳产、稳质的基础上推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增效。

       坚持“稳播面、优结构、提单产、促增收”,今年黔南州将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1万亩、产量123万吨以上。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51142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