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金凤新声”让理论宣讲接地气入人心
今年以来,天柱县以“柱力讲堂”理论宣讲品牌为总引领,积极引导本土少数民族同胞通过改编和创作“山歌”“侗戏”“阳戏”等歌曲、戏曲,巧妙地将非遗文化与“柱力讲堂”理论宣讲品牌相结合,探索打造“金凤新声”理论宣讲子品牌,坚持本土化、大众化和特色化原则,让理论宣讲更加接地气、入人心。
宣讲队伍本土化,理论宣传“接地气”。挖掘天柱县内“非遗传承人”“歌王”“戏曲爱好者”“资深歌师”等人士,搭建理论宣讲队伍与非遗文化指导队伍的交流平台,打造“金凤新声”宣讲队伍,并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政策方针等内容编撰为便于传唱的戏谱、歌词,由县级非遗指导队伍深入各“金凤新声”理论宣讲队伍对音调、唱腔等内容精心指导,擦亮“金凤新声”理论宣讲品牌。同时,注重“四十八寨歌节”歌手、“侗戏”“阳戏”传承人的培养,在竹林镇、注溪乡、石洞镇、渡马镇等民族文化浓厚的乡镇,开设民族特色班,聘请民间歌师、非遗传承人教导学生从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传唱民歌、表演侗戏阳戏,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今年以来,组建“金凤新声”宣讲队伍60多支,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100多期。
宣讲方式大众化,理论宣传“入人心”。不拘泥于传统的宣讲形式,“金凤新声”理论宣讲通过“传统阵地+不固定场地”相结合进行理论宣讲,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道德讲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家祠”等宣传阵地,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活动,把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活动等紧密融合,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宣讲通俗化、大众化。并将宣讲阵地搬到田间地头、生产生活一线,建设“院坝会”“古树下”“稻田里”“风雨长廊”等不固定场所特色宣讲阵地,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基层宣讲就延伸到哪里”。同时宣讲活动根据群众的需求和喜好,灵活采用山歌传唱、民族舞蹈表演、山歌侃堂子、集中戏演等多种形式宣讲,让宣讲活动更加生动活泼、贴近群众。今年以来,“金凤新声”宣讲队伍以“唱”的方式开展宣讲800余场次。
宣讲内容特色化,理论宣传“焕活力”。丰富基层宣讲形式,着力做好宣讲活动常态化,创新性开展“点单”式文艺宣讲,群众按需“点单”,宣讲队伍根据群众需求改编和创造新歌曲、戏曲,宣讲员借助文化活动对口“配送”,实现宣讲活动个性化定制,“点对点”推送非遗文化、健康知识、政策信息等,大大提高宣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辟“宣讲+”新模式,利用“四十八寨歌节”“注溪社节”“远口发豆腐非遗文化旅游周”“邦洞四月八耕牛文化节”“坪地六月六民族文化节”“渡马七月二十坪民族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契机,通过“唱”出理论知识向群众宣传安全生产、文明新风、民生服务等新政策新要求,用“小切口”讲透“大道理”,真正让党的好声音在基层迅速“热”起来、“活”起来。今年以来,“金凤新声”宣讲队伍改编和创作新歌曲、戏曲70余首,参与各类民族文化活动20余次,宣讲覆盖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