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舞:随性而跳“声声不息”
苗族群众跳芦笙舞欢度佳节。钟传坤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苗族芦笙舞简介:
苗族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在贵州主要分布在雷山、关岭、榕江、水城等地。苗族芦笙舞的舞曲和舞步各地大同小异,根据内容可分为礼乐曲、叙事曲、进行曲、歌体曲和舞曲等。有吹笙伴舞、吹笙领舞和吹笙自舞几种形式。过去,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举行祭祖和节日、喜庆活动时所跳的传统民间舞蹈。苗族芦笙舞表演时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的农闲期间和喜庆佳节时都要演出的自发性舞蹈。如今的芦笙舞在继承古代芦笙舞姿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风俗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等种类。
雷山苗族芦笙舞因节日内容的不同而舞姿各异,每个舞姿都包含一定的内容,表演起来优美自然、和谐圆融,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关岭苗族芦笙舞是在长期的农耕、狩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其中蕴涵了大量的原始农耕文化祭祀礼仪,承载着苗族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榕江县八开、乐里、平永等乡镇的部分地区,表演中芦笙种类和曲调都很多,音色高亢清亮,男性动作热烈欢快,女性动作飘逸轻盈,在贵州苗族芦笙舞中独树一帜;水城苗族芦笙舞又称“箐鸡舞”,是苗族同胞聚会时表演的一种集体竞技舞蹈,来源于苗族“老谱”在生产生活中的经历,以水城区南开乡小花苗支系芦笙手所跳的舞蹈最具代表性。
2008年,雷山县、榕江县、关岭自治县、水城县(今水城区)申报的苗族芦笙舞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普安县申报的苗族芦笙舞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省级非遗传承人罗元均:
通过苗族芦笙舞
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人
“村里有10余个孩子是通过跳苗族芦笙舞参加艺考考上大学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元均,谈起苗族芦笙舞给家乡带来的变化时,一脸骄傲。
罗元均,出生于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民族村,这里民族文化浓郁。“从小就跟着父亲吹芦笙、跳芦笙舞,那时他在前面吹,我在后面跟着记曲子学舞步。”罗元均介绍,关岭苗族芦笙舞讲究以笙为棍,芦笙上下左右、随身翻飞旋绕,进行对打,具有“武”的特点,同时穿插精彩的花棍舞表演。“武舞结合,笙棍交加”是关岭苗族芦笙舞有别于其他地区苗族同类舞蹈的显著特征。
为充分挖掘、培养、帮带村里的中小学生和年轻苗族芦笙舞爱好者,罗元均除了定期到县里设立的非遗文化传承班、中小学校园授课外,一有时间就组织学徒到家里的“芦笙房”练习。此外,还通过线上视频教学,外出参加演出等方式进行“帮带”式传承培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芦笙吹奏技艺传承人。
“希望通过苗族芦笙舞,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让村里的娃娃们走得更高更远,以后回报家乡,建设家乡。”罗元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