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跑“代跑”现象需要合力遏制
近几年,大学生对于“校园跑”的提及频率大有赶超“体测”之势。记者与多位大学生交流后得知,全国已有高校将校园跑与学生期末体育成绩挂钩。学生需通过高校指定的校园跑APP完成跑步打卡,达到规定次数和距离。随着学生自主时间被压缩,校园跑“代跑”行业悄然兴起。人工代跑每公里收费在1-5元不等,但并不排除“天价代跑”的情况。(6月13日《中国新闻网》)
“代跑”现象的出现,首先是因为一些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或是对于跑步这种锻炼方式不感兴趣,于是选择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完成任务。此外,校园跑APP的设计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打卡点位过于死板、软件闪退、定位不准确等,这些都为学生选择代跑提供了借口。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学生对于诚信和公平的认识不足,认为代跑只是一种“捷径”,并未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
要遏制校园跑中的“代跑”现象,需要高校、学生和APP设计者共同努力。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为人之本,代跑行为不仅违反校规校纪,更是对个人品质的玷污。同时,高校也应反思体育考核方式是否合理。校园跑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一种手段。
对于学生而言,应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即使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也应合理安排时间,积极参与校园跑等体育活动。同时,要增强诚信意识,坚决抵制代跑等不诚信行为,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公正的校园环境。
此外,APP设计者应不断优化软件功能,提高软件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减少因技术问题而引发的代跑现象。同时,增加一些防作弊措施,从技术上遏制代跑行为的发生。
遏制校园跑中的“代跑”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诚信教育、优化体育考核方式、提高软件技术水平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校园跑的初衷,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收获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