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县:“村超”赋能产业融合 甜甜榕江“甜度”倍增

2024-06-17 黔东南新闻网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吴义环 李凯

  自“村超”火爆出圈以来,榕江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入挖掘塑造“村超”品牌价值。时下正是榕江杨梅、西瓜等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企业通过深加工、新媒体营销等方式,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特产品生命周期,助力甜甜榕江产业“甜度”倍增。

  “今天阿毅老师来我们这里收杨梅,你们一定要摘那种最好最红的,质量要保证,他拿去卖给我们的球迷朋友。”近日,在榕江县平永镇平永村村民熊竹青家的杨梅园里,她正和家人忙着采摘杨梅,在200多株杨梅丰收的日子里,一家人脸上都挂满了笑容。

  “看,这就是我们榕江的高山杨梅,长得这么大颗!今天我们家杨梅园要给阿毅老师采摘500斤杨梅,你猜他拿去干嘛?”对记者卖了个关子后,熊竹青有些小得意地说,“拿去榨汁,做‘村超’杨梅汁。”

  熊竹青口中的阿毅老师是今年32岁的“贵州村超推荐官”唐胜忠,他所在的贵州山呷呷农产品有限公司在榕江设立了一家杨梅汁加工厂。采摘旺季里,他们收集杨梅鲜果,经过标准化的精深加工后,生产出一瓶瓶具有榕江特色风味的“村超”杨梅汁,这些产品可不分季节时令地销售到全国各地。

  “这个杨梅加工厂对我们的帮助真的挺大的,因为在杨梅盛产期,鲜果卖不及时就会坏掉,有他们这个加工厂来收购,也帮我们减轻了很多负担。”熊竹青说,“杨梅制成果汁成品后,又会回到我手里进行售卖,我在球场旁的摊位上把它分享给球迷朋友们。算下来,一瓶杨梅汁利润翻了几番,对我们农民来说收益多多。”

  作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唐胜忠和他的自媒体团队深耕于榕江的青山绿水和特色文化之中。在他们的直播间内,“村超”系列的杨梅汁和蜡染短袖成了热销商品,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小县城的IP产品买单,这也让他看到了新的商机。

  “初级农产品经过品牌加工、包装以后,它的附加值会增加很多,能够提高相关产业的群众收入。像我们的杨梅汁,从种植到采摘、加工的过程中,上下游联动,带动了500 多人就业。借着‘村超’的流量和数据经济时代的快车,目前我们主要是以新媒体的方式去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新媒体的力量去赋能农特产品销售,帮助更多的农户把山货卖出去。”唐胜忠说。

  如今,唐胜忠团队将6亿多次自媒体矩阵“流量”转化为经济的“增量”,已经对接9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直接或间接带动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帮助当地村民销售农产品500万余元。

  人气意味着“商机”。借着“村超”的东风,榕江县围绕“村超”+榕江农特精品打造品牌,召集县内农特产品、非遗产品经营主体组成2200余个营销团队,对100余款本地农特产品开展推广销售。其中,榕江西瓜、榕江百香果、蓝染工艺品等多款农特产品热卖。

  榕江县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何焕说:“在‘村超’火爆之后,我们本地农特产品和非遗产品的销售额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在产业融合方面,结合‘村超’赛事,鼓励周边的乡镇和村寨举办一些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前往。用市场逻辑、资本力量干事,引进了广州中旭未来、湖南华晨生物等十余家企业落地,同时与百度、索尼、奇瑞、伊利、蒙牛、汇源等企业进行深入合作。”

  如今的榕江,各行各业都在深入挖掘“村超”的市场价值和产业潜力,大力发展超好吃、超好住、超好行等“超能经济”。据统计,自“村超”火爆出圈以来,榕江县新增免费摊位2200多个,新增住宿业市场主体56家、床位数从5958个增长至1万个以上,科学规划1.6万个停车位并免费开放,争取到停靠榕江站的动车由22列增加至40列。当地通过政府经营好环境、企业经营好市场、群众经营好文化,把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转化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银财宝,让活力四射的“村超”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推动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真正将“村超”的“流量”转化为社会效益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增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直管网站 主办: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qdnzxw@163.com 投稿热线:0855-8239730

黔ICP备11000571号 贵公网安备:522601025560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