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体考神器”成为“坑娃利器”
连日来,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检索“体考”相关信息时发现,以某主流电商平台为例,与“体考”关联的能量补剂多达数百件,销量高的相关饮品售出数量超过35.5万件。这些能量补剂都被贴上了“体考冲刺”“助考”“学生款”标识,圈定考生群体。专家提醒,尽管体考“四件套”并非禁药,购买也不违法,但滥用后易导致摄入超标,其带来的隐患具有不确定性,不能对此抱有侥幸心理。(4月29日《钱江晚报》)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而体育等学科,成为学校教学的“附属品”,常常被各类“主科”挤占,沦落到了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数、低体质“人才”。近视眼更是相当普及,并呈低龄化的趋势。
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体育锻炼和教学,仍未从根本上引起重视,体育中考前,一些中学生服用“体考神器”,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家长们花钱让孩子服用“体考神器”,显然是“病急乱投医”之举。问题是,体育成绩的提升,本该是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却演变成了临阵磨枪的突击“恶补”。特别是,通过服用“体考神器”,提升体考成绩的可能性不大,更多是起到心理安慰作用,而且服用过量还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对学生体考成绩和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体考神器”成了“坑娃利器”,显然值得教育部门深思。首先,严格执行考试纪律,明确规定不得使用此类产品,通过改革当前初中体育考试的组织形式,降低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同时,必须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将体育学科纳入应试教育体系,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计划,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积极聘请体育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体育运动员、家长等担任课外体育教学兼任教师;学校和家长,要对体育家庭作业进行检查和指导。特别是,将体育学科课纳入中考、高考“必考课”,并提高体育技能占中考、高考总分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倒逼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及家庭,更加重视体育教育和学生体质健康,不再“重文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