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苗乡侗寨和美画卷——黔东南州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大山深处,苗乡侗寨,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丹寨县金泉街道卡登箱包车间,忙碌的李阿窝怎么也想不到,手里正在加工的小小相机包,竟然是欧美市场的热销品,在亚马逊网站,一个能卖上20美元;
雷山县望丰乡干河沟茶场,满山的茶园里,都是采摘新茶的苗族妇女。只见她们手挽竹篮,指尖飞舞,嫩绿的茶青承载着春天的希望;
台江县台盘农产品加工园,依托“村BA”的流量招商引资,一个以鱼、酸汤、果蔬和饮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呼之欲出。
…………
围绕“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要求,黔东南州坚持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绘就苗乡侗寨和美画卷。
农业“燃”起来
种什么菜,怎么种,卖到哪里。47岁的杨秀花有着自己的想法,这位毕业于贵阳农校的中年妇女,已经和蔬菜打了20多年的交道。
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1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是她2019年返乡后“梦想开始的地方”。在这里,她干了三件大事——要产量更重质量,坚决种植有机蔬菜;要“小家”更顾“大家”,辐射带动全镇1000亩以上蔬菜发展;要本地更要远方,蔬菜不但保供凯里市场,更远销到深圳。
杨秀花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亲们,农业可以很“燃”。
同样“燃”起来的还有茶产业。
在丹寨县马寨茶园,5G智慧茶园项目的实施,构建了集气象分析、虫情监控、土壤墒情、产品溯源等数字化应用,让这个传统产业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乡村全面振兴,首先是产业要振兴。
黔东南州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天赐宝地”,这些年也涌现了银球茶、蓝莓、太子参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产品。但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不高,也制约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难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需要。
如何打破本地农业产业“小、低、弱”的突出问题?黔东南州坚定不移围绕“富在农家”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聚焦品种、品质和品牌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扩规模、抓加工是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基础。
黔东南州拥有国家地标产品53个,但是单品规模小,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为此,该州大力实施“6个100万”提升工程,推动资源要素向特优单品聚集,着力做大中药材、油茶、茶叶、精品水果等优势单品规模。同时,聚焦价值最大化,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去年,黎平县的茶叶就“吃了”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的亏,1.5万吨的春茶大多流向了外地,换上大品牌茶叶厂商的包装和商标,价格翻了好几倍,而本地却沦为了生产代工基地。
痛定思痛,黔东南下决心在已有“苗侗山珍”品牌的基础上,从州级层面谋划品牌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并坚持“抓两头、带中间”,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改变过去农业经营主体量少质弱的现状。
扩规模、抓加工、创品牌、强主体,一套完整的组合拳,让产业体系更优化、生产体系更高端、经营体系更高效,2023年,黔东南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81.96亿元,增速4.2%,增速位列全省第二,农业产业从过去“提篮小卖”走向“盛装远嫁”,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旺”起来
清明小长假,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游客们身着苗族传统服饰,流连于风雨桥、吊脚楼,不时驻足拍照留念,领略别样的民族风情。
在今年我省“四免一多一减”优惠活动的利好叠加刺激下,西江千户苗寨人气满满。据初步测算,小长假三天景区共接待游客5.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2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141.48万元,同比增长198.02%。
乡村旅游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坚实助力。
“鸣枪”迎客、稻田捉鱼、古镇漫步、“村超”“村BA”释放激情……在黔东南,旅游是生活,也是生意。当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两个宝贝”,打造文旅融合、康旅融合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优质旅游资源如何更好走向世界?去年9月,黔东南创新思维,与《中国国家地理》联合推出“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
这条全长488公里旅游公路包含了以肇兴侗寨为轴心的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以西江苗寨为核心的苗岭传统村落精品旅游射线和西江肇兴连线,“村超”和“村BA”“双子星”闪耀其间,42个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串珠成链。
来自北京的游客刘灿义从重庆租车,自驾入黔行驶“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在雷山县丹江镇乌东苗寨沉浸于“诗与远方”的他告诉记者,这些深藏闺中的“宝贝”终于撩开了面纱,苗乡侗寨的风情、山水田园的风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如果说海景是沿海地区高端宾馆的卖点,那么山色和文化就是黔东南精品民宿的未来。
曾经,“吹两曲笙、唱两首歌、敬两碗酒”是黔东南旅游对外的最深刻印象。但热闹不代表充实,喧嚣过后,总得让客源留下来、住下来,黔东南着力打造更多吸睛点、消费点和网红打卡点,优化产品供给,留住过夜游客。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民宿已经成为黔东南旅游的热词,各地不约而同推动“农舍变民宿、村寨变景区”。
凯里市“云村洛棉慢仙谷”,依托绝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将12栋闲置的传统木质房屋打造成民宿。“寨里人进城,城里人住寨”,一场现代都市与大美乡村的双向奔赴,既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也让市民抚慰了疲惫心灵。据统计,去年以来,当地群众闲置房屋入股保底分红3.8万元,还解决了20多人的就业。
黔东南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常海表示,该州正大力发展生态山居民宿产业,促进民宿体验与文化、农业、美食、休闲旅游深度融合,以民宿经济撬动文旅产业,促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好山好水好服务,黔东南还全力推进“文明在行动·满意在贵州”活动,做好文明旅游青年志愿服务,开展“痛客行动”“黔锋行动”“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以优质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去年,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火爆全国,到黔东南旅游打卡成为时尚,该州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5.8%和37%,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超860万人次。
堡垒“强”起来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农民富不富,关键靠支部。
地处偏远的台江县台拱街道登鲁苗寨,有着金丝楠木第一村的美誉,2万多棵楠木树环绕村子,直径20厘米以上的就有960多棵。
“虽然我们生产条件不好,但是靠树吃‘树’,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100万元。”登鲁村驻村第一书记王细林告诉记者,在村支两委的积极运作下,目前登鲁村有80多棵金丝楠木被志愿者认养,并挂保护牌。更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村BA”的火爆出圈,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到登鲁打卡,去年国庆假日期间,小小的村寨就挤进了上千人。
村民有收入,村集体有积累。在台江,基层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持续发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当地创新发展产业型、盘活“三资”型、居间服务型、异地置业型、入股分红型等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台江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光富告诉记者,去年,该县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829.27万元,所有行政村均达到10万元以上。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要靠基层落实。
黔东南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围绕基层基础“强双基”,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总载体,创新开展抓支部建设强功能、抓教育培训强智能、抓集体经济强动能、抓乡村治理强效能的“四抓四强”工作举措,形成了党建引领、党员干部示范、群众跟进实干的生动局面。
“党员积分制是个好东西!”三穗县台烈镇颇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启辉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党员们都有了紧迫感,生怕积分排名落在后面,面子上挂不住。
近年来,黔东南推行“星级化”管支部、“闭环式”管支书、“积分制”管党员,抓支部建设强功能,成功打造了“全省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51个,创建农村星级党支部3001个。
“眼界得以开阔、思维得以深化、信心得以增强。”台江县台拱街道红阳村委会副主任张小霞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到。
今年3月,她参加了在浙江省委党校举办的“中组部定点帮扶县(台江县)基层干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学习培训班”。课堂学习和实地考察让她受益匪浅。“缺什么,就重点学什么,在今后的工作中,定能将所学应用于红阳村。”她说。
此外,黔东南还分类制定县乡村三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探索“三元共理”“寨管委”“十联户”等乡村治理机制,确保集体经济迈上新台阶、乡村治理呈现新效能。
省政协副主席、黔东南州委书记李建,州长杨光杰表示,将深入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的经验,落实好2024省委一号文件,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奋力绘就宜居宜业苗乡侗寨和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