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基金要“飞行检查”更要“监管落地”
日前,国家医保局联合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方案》,在全国范围启动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简称飞行检查)工作。重点检查2022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期间医保基金使用、管理及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等情况,必要时追溯检查以前年度或延伸检查至2024年度。(4月28日央视新闻)
医疗保障领域的骗保行为,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公开与监管叫板,成为刺痛公众眼球、损害社会公平的一颗“毒瘤”。不可否认,医保经办工作量剧增,医疗服务监管点多、面广、线长,加重了核实的难度。问题是,过去,针对医疗骗保行为,这种“公开的秘密”,鲜见有管理部门主动查处的案例。可见,医疗骗保案件频发,也暴露了现行医保制度背后的漏洞和治理难题。特别是,医疗保障领域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加之监管缺位,是导致医保资金频遭蚕食的重要诱因。
事实上,医保监管条例明确,参保人员以骗保为目的,将医保凭证交由他人冒名使用,或重复享受医保待遇等,将暂停其医疗费用联网结算3至12个月,并处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同时,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骗取医疗保障基金支出的,除了处以骗取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外,还将被吊销执业资格;定点医疗机构违反规定,造成医疗保障基金重大损失的,除罚款外,5年内还将被禁止从事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活动。
可见,守护医保基金安全,要“飞行检查”更要“监管落地”。首先,将骗保入刑,从立法层面进行明确和规范,并制订具体操作细则。同时,防范和打击骗保行为,需要制度协同。社保部门应与公安、民政、卫健、社区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密切协作,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特别是,预防和打击骗保行为,需从细节上把关,盯牢医保金等公共资源。比如,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将骗保行为纳入国家征信体系;推行举报骗保行为的奖励制度,形成社会监督、群防群治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