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古镇渡船

发布时间: 2023-11-30   作者: 赵海翔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一块钱,坐船过河!”

  这是镇远古镇摆渡船的价格,也是摆渡人船把式招揽生意的招牌。

  出于好奇,我先后两次有事无事地来回坐过摆渡船,不光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这叶氵舞 阳河上轻舟舢板的惬意舒爽,更想从中找寻到这千年古镇摆渡船经久不息的秘密。

  通过查阅史料得知:“镇远”,顾名思义就是“镇守远方”的意思。相传当年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稳定西南局势,选择在现在的镇远县屯守大量的兵力和粮草,从此以后,镇远就成为西南地区的边卡要塞。

  由于大量军事人员的入驻,外加这里水路运输方便,故逐渐成为军防与商贾往来的繁华之地。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这里又逐步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也许正是因为许多的历史渊源,从古至今,镇远就演变成了一个集军事要塞、商贾聚地、苗侗风情、交通枢纽为一体的旅游文化古镇。

  与镇远的历史一样,古镇过河乘船摆渡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延续。

  今年晚秋时节,我再次冒着蒙蒙的秋雨来到镇远古镇,并被朋友安排住在河畔的一家名为“雅韵”的客栈。

  客栈典雅古朴,清墨轩赋,推开窗户,便可将氵舞 阳河沿河一段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

  第二天早晨,天刚泛亮,我就被“嘀嗒嘀嗒”的雨声惊醒。

  已经没有了睡意,便起身拉开窗帘,打开窗户,目光巡视着眼前被晨雾缭绕的河面。

  忽然,大约在我十一点钟方向,一艘小船在雨中“忽悠忽悠”缓缓朝我这个方向驶来,不一会就停靠在了我所住客栈旁边的码头。

  船把式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率先下船,并将船缆绳固定在岸边的石墩上。待这一切做完后,船客们才起身依次下船。

  见此情景,我按捺不住欣喜与跃跃欲试的心情,连忙穿好衣服,撑起雨伞,径直朝码头快速走去。

  只可惜,还是晚了一步,小船已经载着一船人,向着百把十米开外的对岸码头划去。无奈,只有等下一趟它再从对岸划过来。

  趁这间隙,我把这如烟如画般的氵舞 阳河两岸的镇远古镇,又仔细打量了一番。

  不承想,蒙蒙秋雨的清晨之中,这里的一切似乎更加诗情画意,别有风味,分外妖娆。

  渡船终于来了。待它缓缓调转船头并慢慢靠岸后,我和等船的客人们开始上船。

  这是一艘宽约两米,长约六米多的铁制舢板船,船舱中央的两边有两排给人坐的长条凳,船壁四周挂满了救生圈,船的上方撑起一个顶棚,可供客人遮阳避雨。

  然而,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船把式。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装扮与身影,让我猛然间想起了宋代诗人朱敦儒《浣溪沙》里的诗句:“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 当然,若是在晴天是很难见到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船把式的。

  少顷,小船徐徐离开码头,船把式轻盈地摇着撸浆,小船就似一只乖巧欢快的扁舟,伴着河面上飘飘洒洒的蒙蒙细雨,悠悠缓缓地划向对岸。

  这时的我坐在船上,不仅领略到了镇远古镇南北两岸不同的奇异景色,也观赏到船到河面中央时,氵舞 阳河四周韵味各异的古镇风情。

  此情此景,让我倍感赏心悦目;同时,也不禁为这一块钱的船费而大呼“值也!”

  据朋友介绍,氵舞 阳河流经属于喀斯特地貌的镇远,造就了这座古城“九山抱一水,一水分府卫”的独特地貌。氵舞 阳河两岸高山对峙,沿河而建的古城区道路逼狭,使城区和街道无法扩容扩宽。加之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区陆路交通严重受限的情况日趋显现。尽管古镇内现在已有五座大桥联通两岸,但还是不能有效解决两岸通行仍然受阻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自然状况,“十分便利,又非常环保”的渡船摆渡,顺理成章地就成了镇远古镇沿河两岸居民出行的首选;不仅缓解了古镇城区交通的压力,而且还很好地传承了古老的摆渡文化,使其成为镇远古镇旅游的又一道既实用又亮丽的风景线。

  同我一样,不少外地游客到镇远旅游,都会争相先体验一番渡船摆渡的乐趣。

  千百年来,镇远古镇各个渡口的摆渡船和它的船把式们,祖祖辈辈都坚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则;无论寒冬酷暑,刮风下雨,都会做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照常摆渡,给当地居民互通两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精神,更是历史的必然。

  如今,似乎只有乘坐过这亘古不息的古镇渡船,才能真正让人体会到镇远山水的钟灵毓秀和它的有滋有味。

  “一块钱,坐船过河。”

  古镇渡船,承载着昨天、今天和明天的乡愁,也记录着镇远这个千年古镇的风花雪月和沧桑巨变,让人挥之不去,叫我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