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火塘民艺”越烧越旺

发布时间: 2023-10-27   作者: 冯哲 王珺 杨玉婷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侯丽

  10月24日,在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房民宿”营地织染工坊,7位平均年龄70岁的侗族绣娘,正灵活地舞动双手进行刺绣。

  侗绣,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娘们从事刺绣的工坊,隶属“从江生态文化社”。

  “文化社成立的初心,是让当地绣娘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在实现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中得到实惠。”从江生态文化社负责人杨光倩表示,文化社成立后,已经多次前往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进行非遗文化交流展示。

  今年6月,“佛黔一家亲 携手幸福行”媒体团走进黔东南参加2023年文化和遗产日活动,对侗族非遗文化由衷点赞。

  侗族姑娘杨光倩,是从江生态文化传承人之一。

  土生土长的杨光倩,从小就渴望有朝一日能够翻越重重大山,到繁华的城市闯荡一番。

  地处大山深处的侗寨,女孩们白日辛勤地在田里耕作,夜晚则围坐在歌师身边学唱侗歌,只有杨光倩捧着书本阅读。

  从上海师范大学社工专业毕业后,杨光倩先后到北京、成都、贵阳等城市打拼。

  虽然走出大山,杨光倩一直心系侗族文化。

  杨光倩的父亲杨通荣,是一名农民摄影师。有一次,邻村一群老人找他去拍摄,记录他们平时演唱的侗歌和侗戏。因为怕被年轻人嘲笑,老人们只好躲到偏僻的树林里演唱。侗歌悠扬,侗戏绵长,古老的侗族文化在骨子里流荡。当杨通荣把记录下来的侗歌侗戏演唱刻成光盘展示时,老人们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经过反复思考,杨光倩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成立了从江生态文化社。

  “我希望通过创办从江生态文化社可,以让更多年轻人留下来,传承好我们的民族文化,为乡村振兴做贡献。”这是父亲带给她的影响,也是她回乡的初衷。

  2015年回乡后,杨光倩和一群侗族青年开始探索本土文化的复兴之路。他们创立了非遗扶贫工坊和文化公共空间,先后实施“火塘民艺”教室、“萤火之裳”民族校服、侗族青年成长支持计划、本土化社区教育经验探索、非遗扶贫公益计划等公益项目。

  “火塘民艺”教室这一项目除了在基金会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向学生提供基础设施、音乐器材等,并联合村寨中的几个学校共同招聘民艺教师,向侗族的孩子们教授侗族大歌、侗族琵琶等传统民艺,也注重培养当地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心。

  “我们将会选取表现优秀的孩子到澳门、北京等地代表侗族青少年参加歌唱比赛,与不同的合唱团进行文化交流。”谈起“火塘民艺”教室项目,杨光倩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愿意来这里学习。

  如今,杨光倩创办的“火塘民艺”教室项目公益活动,覆盖了32个村寨和49个乡村学校,已在中小学开设民艺公益课程。

  “看到自己能走上这么大的舞台,侗族大歌也能在这样的舞台上被呈现出来,很多孩子也变得更加自信了。他们逐渐意识到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价值。”杨光倩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从江生态文化社开展了公益旅行的项目,通过非遗文化研学等形式吸引外来游客与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亲身体验侗族的传统文化。目前,该项目参与已达2.5万人次。

  为了将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有机地结合,从江生态文化社于2019年发起了“Idea+设计侗族民艺青年成长支持计划”。该项目以织绣染为主的传统技艺作为切入点,让侗族民艺青年和妇女与设计师进行交流,研发出具有侗族特色的产品进行销售。

  目前,从江生态文化社已经上线48种产品,包括结合了侗绣设计的手提包、衣服等。

  “希望民艺青年能够成长为现代和传统之间的桥梁。让手艺人在家里可以获得工作和收益,同时又能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给传承下去。”谈起创立该项目的初衷时,杨光倩说。

  此外,她还创办了“侗房民宿”项目。杨光倩说:“侗房对于我来说,不只是一间房、一张床,更是我们一群侗族的青年人回归村寨的理想和信念,也是我们的情怀。希望能够激发乡村新活力,推动乡村文旅发展,吸引更多青年人回归村寨,并在自己的故乡实现可持续生活。”

  13项非遗传承项目、18个在地文化体验项目、1个非遗传习基地、2个非遗工坊、30场非遗展、20场公益音乐会、110场公益培训、200场非遗直播、带动158名村寨绣娘在家就业……这一个个数字背后,是杨光倩及她的团队的努力和付出。

  9月15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的第十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主题研讨会上,杨光倩作为非遗传承保护方面的青年代表,身着侗族绣品制成的五彩绣裙,饱含感情地介绍了自己正在从事的民族文化的保育与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现场的阵阵掌声的给这位侗族青年代表极大鼓舞。

  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杨光倩和她的团队积极打造乡村生活、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新业态、新产品,受到了广东游客热烈欢迎。来自广东的高先生一家正在和大多数游客一样,顶着烈日、挽着裤脚在田里面兴奋地捉鱼,亲手捉到鱼的喜悦让他们感觉这种体验非常棒、非常有趣。

  “粤港澳和黔东南关系越来越亲近,欢迎大湾区的市民游玩参观,感受侗族文化。”杨光倩说,“希望在未来,我们也将抓住机会把侗族文化推向‘大湾区’,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