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即将来临,加上绵绵秋雨滋润,醉人秋景别样美。近日,记者从龙山镇出发,沿着蜿蜒起伏的乡村道路,行驶约半小时,来到了依山而建、伴水而居的河坝村。
走进秋日里的河坝,缭绕的云雾和袅袅炊烟下,眼里是错落有致的民居,脚下是小桥流水,遥望点缀片片红叶的山间,仿佛走进了烟雨江南。
河坝村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民族聚居村,距麻江县城25公里,交通便利。村寨历史悠久,保留着许多青瓦木房民居,有的木房子甚至已有上百年历史。由于民族建筑以及民族风情保存完好,2018年河坝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河坝瑶寨不仅是传统村落,它在传统文化习俗方面也是保存得比较完好的,至今还保留着枫香印染、河坝瑶年等传统工艺和民族节日。”随行的麻江县龙山镇党委书记向国君介绍道。
在河坝村,随着岁月慢慢沉淀下来的,不仅有民居和基本封存的农作生活用具,还有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瑶族枫香印染和刺绣是河坝瑶族传统手工技艺,是瑶族同胞的文化智慧,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向国君引领下,我们来到了村里的民营博物馆——麻江县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
走进馆内,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博物馆,陈列着款式多样的枫香印染手工艺品、瑶族服装、瑶族布艺以及河坝瑶族先辈们留下的珍贵物品,记载着这个村寨农耕痕迹和古老的智慧。
“我们博物馆收藏了瑶族服装、瑶族布艺、手工艺品等520件,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作品就是我们河坝有名的瑶族枫香印染,这种手工艺已有600多年历史,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负责人龙全章介绍说。
顺着龙全章手指方向,只见一块以枫香油和牛油混合点画花纹、再用靛蓝浸染出的花布相当夺人眼球。
一幅作品是一幅精美的图案,是一次即兴创作。枫香印染作品从外观入眼端详,风格粗中有细,布局饱满而凝炼,多采用变形、夸张手法,图案生动,变化多样,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艺术美学价值。
由于河坝瑶族的衣着装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体色调显得暗淡、拙朴,蕴含着瑶家人内敛、凝重的审美取向,深受外界的青睐和好评。近年来,时有国内外游客到河坝游玩,体验民族风情,学习枫香印染,穿戴瑶族服饰。
“早些年,我就发现许多外面的人对瑶族文化十分感兴趣,我一直都有如何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产业的想法。这几年,村里的条件越来越好了,大家依托瑶族文化发展起了旅游业,所以我和妻子决定回来发展,在家吃‘旅游饭’的同时,把民族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一直在周边跑货车搞运输多年的龙全章说起了回村开办文化博物馆的初衷。
为了保护和传承枫香印染技艺,2012年,由龙全章等一批非遗传承人组建瑶族文化产品开发团队,收集整理村寨里的枫香印染和刺绣作品,推广到文化市场,用“指尖技艺”开启“指尖经济”之门。2015年,在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支持下,龙全章创办了麻江县河坝瑶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博物馆+绣娘”的组织方式,带动村里多名绣娘固定就业,助力保护和传承枫香印染技艺,产品远销全国。
近年来,以仫佬族、瑶族、畲族等民族为重点,麻江县深入挖掘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和民族产业开发创新工作,推动民族特色文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随着国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更多年轻人也参与到枫香印染技艺的学习、保护、传承、推广、发展中来。今年,一栋独具枫香印染特色的建筑出现在瑶韵河坝景区的小桥流水旁边,这是麻江县枫香印染技艺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内设枫香印染专题陈列馆、保护传承区、研学体验区、游客接待等功能区域,有瑶族文化藏品300多件。这里既是枫香印染的陈列馆,又是非遗技艺传习研学基地,村民靠着古老技艺获得收入的路子越来越广,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东西得到了传承。
“我们河坝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幅枫香印染,上面的图案是一种叫‘泥鳅花’的植物,据说很早以前先辈们当时靠这种植物为食才渡过生活的难关。”枫香印染陈列馆负责人聂凯华介绍说,自今年七月份陈列馆投入使用以来,迎来中国艺术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等研学团队百余人进行研学游体验。
河坝枫香印染传统图案素材和创意都来源生活中,主要有龙纹、花纹、鸟纹、树纹、虫纹。生活越来越好的河坝人,将现在看到的庭院荷花、稻田鱼群、车轮圆印等素材,创作到枫香印染作品里,见证了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如今,河坝村民还根据季节特点,在枫香印染的作品上,增加了刺绣工艺,通过一针一线,绣出了更加精美的印染作品,并将其发展成“订单产业”。
与此同时,河坝村立足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全力打造瑶韵河坝景区。随着2021年瑶韵河坝景区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河坝村也纳入了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第一批试点村,文旅融合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张亮丽名片。
结束了河坝之行,堪称一绝的枫香印染、古朴雅致的民族服饰、袅袅炊烟的古朴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依然呈现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