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 ——桃源胜地毛坪苗寨

发布时间: 2022-10-10   作者: 黄连忠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image.png

  9月17日,风和日丽,秋风送爽。我们从雷山县城出发,一路欣赏雷公山原始森林旖旎风光后,到达毛坪河谷。一座用山石堆砌而成的村寨门,矗立在雷山至榕江县小丹江交叉路口处,寨门上刚劲有力的“毛坪苗寨”几个大字格外显眼。2013年以来,毛坪村相继获得国家、省、州、县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落”“贵州省乡村旅游‘乙级’村寨”“平安村寨”“生态文明建设村寨”等荣誉称号。

  进了寨门,沿着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继续向前行驶,河水淙淙,小鱼在追逐浪花,自由游弋。千奇百怪的河床石裸露在阳光下,黝黑光亮,像涂了油似的。河两岸的稻田禾粒饱满,沉甸甸地弯下了腰,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微风吹动,沙沙作响。路上遇到的村民,男的抬着谷桶,女的挑着谷箩,孩子们则拿着鱼罩慢悠悠地去打谷子。已经到收获季节了。

  进入村口,村委会办公大楼就建在路坎上,从达地水族乡小乌村嫁来的年轻漂亮的陈兴芝支书笑盈盈地来迎接我们。与陈支书一道迎接我们的还有村头的一道铁索桥和一座水泥桥,两座桥梁相距不远横跨在毛坪河上,而在河的两岸,一幢幢吊脚木楼依山而建,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农耕村庄画卷。

  从村委会往寨子走几步,一个宽阔的停车场修建在寨子中央,可以容纳上百辆车。村民房屋呈鱼鳞般圈状围拢在停车场周围,毛坪河则静静地从停车场边经过,给村民们洗手、洗衣和洗车带来便利。

  在停车场上环视四周,毛坪村坐落在一个深山盆地里。顺着停车场河边干净整洁的村道往前走,毛坪河分成了两岔,由两个支流注入,一条支流来自左边的新寨方向,一条支流来自右边的水寨方向。这时笔者才明白,原来毛坪村这么平,是因为有这两条河流在这里交汇,经过长久的冲刷沉积形成了这个高山坝子。

  陈支书告诉笔者,这个坝子原来是良田,零星有几栋民房,2015年一场大雨引起山洪暴发,两股洪流淹没了农田和房屋连同村寨道路、桥梁、河堤等基础设施。感谢党和政府关心支持,毛坪村进行了灾后重建。在重建中,认真规划,把不可恢复的田土修建成停车场,把受灾的38户整体搬迁到较为安全的新寨上游平缓处,形成毛坪新村。

  毛坪村位于雄伟巍峨的苗岭主峰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东南部,与本县永乐镇乔歪村接壤、同榕江县平阳乡小丹江村为邻,距雷山县城43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方祥乡政府38公里,距邻县榕江小丹江23公里,是个深居大山里的孤村,村落掩映在雷公山原始森林的怀抱之中,就像镶嵌在深山峡谷中的一颗明珠,因而被誉为“深山里的桃花源”。

  全村辖国土面积3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5308.11亩,森林覆盖率92.34%。全村由大寨、新寨、水寨和新村组成,辖7个村民小组245户1045人,全村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2%。共7个姓氏,即杨、吴、金、李、余、任、姜,其中杨姓、吴姓为大姓,吴姓多居住在水寨和新寨河的左岸这一边。杨姓大部分居住在河的右边那一边。同姓是不能通婚的,但同寨异姓可以通婚。由于深处大山腹地,在以前交通不便时,毛坪同村不同姓通婚比较普遍。因此,在毛坪村同姓氏是宗族,不同姓氏之间便变成了亲戚,人与人之间关系十分密切融洽。

  据86岁老人吴通显介绍,毛坪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繁茂的原始森林,豺狼虎豹出没之地。毛坪村的杨姓和吴姓几位先人为躲避清政府对苗民的屠杀和镇压躲避到这里。看到这里有这么大的坝子,河流清澈,鸟语花香,坝子上有个水塘,浮萍翠绿,鱼儿跳跃。虽然野兽成群,但比起清兵的烧杀肆虐来,算安全多了。于是伐木造屋,放火烧荒,开辟农田,在毛坪这里定居下来。后来又有金、李、余、任、姜五姓氏老人也到这里“避难”,与杨、吴两家祖先共同开荒造田度日。经过数百年生存繁衍,到解放前大寨有30来户、新寨有9户、水寨有8户,解放后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户、近一千人的大村庄。

  行走在干净整洁用鹅卵石铺就的村道上,观赏古色古香的苗家吊脚楼,穿梭在小桥流水人家之间,寨子高处是茂盛的原始森林,风吹过处,涛声阵阵。而地势低缓处层层梯田,稻禾金黄,引来鸟儿们呼朋引伴,追逐飞翔,一派丰收景象。

  如此美丽的地方,从红军长征到黔东南的路线看,有标示走过毛坪村。所以,笔者借此行,请陈支书带去拜访村里上年纪的老人。

  拜访的老人是94岁的杨光安。杨光安老人用苗语断断续续地说,在他六七岁时,有一支军队来过毛坪,他们穿黄色衣服,戴军帽,寨子上的人看到有军人来,都跑上山去躲起来,至于他们来多少人,是什么人,一概不知。这些人住了五六天才走,他们来住时,哪家有米就在哪家煮饭吃,老百姓不敢回来。1950年8月,来的是解放军,他们穿军装,戴五角星帽,打绑腿,大约有六七十人,他们来后,就派人到坡上叫老百姓回来。他们说:“我们是解放军,是好人,你们不要怕!”这样村民们就敢回来了,解放军自己带粮食,自己煮饭吃,不要老百姓的。解放军在寨子上三个地方修建有碉堡,住了一个月时间就走了。

  拜访的第二个老人是86岁的吴通显,吴通显家住在新寨,地势较高,视野开阔。吴通显曾到过县城搞建设,参加过雷公山七六四电视差转台建设,后来又在砍伐队,很健谈。吴通显说,解放军来时,就是住在自己家,共住三个房子,有差不多一百人。时间大概是1950年8月,有一个四川来的解放军教吴通显他们唱歌:王小二种田,一年不如一年,吃不饱穿不热……

  吴通显还带我们去看当时修碉堡的地方,一个在地名叫“干叔排”地方,位于从乔歪方向小路进入毛坪村的隔河对面山梁。据吴通显介绍,这个碉堡当时用大原木修建,留有两个枪眼,一个枪眼对准对面乔歪来的方向,一个对准大寨子方向;一个碉堡修建在毛坪村中央一处小山坡上,地名叫做“干保荣”,这个碉堡从坡顶挖下去,有一间小房子那么大,再用原木盖在上面,留有三个枪眼;另一个碉堡修建在离寨子较远的“也平”,这里地势较高,居高临下俯视整个毛坪村。由于年代久远,“干叔排”“也平”的两个碉堡老百姓已经开垦成土种菜,而“干保荣”的碉堡村里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凉亭,供村民和游客浏览毛坪风光。

  在毛坪村,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桥,13座不同类型的小桥成为毛坪村的特色和亮点:有1座风雨桥,8座水泥桥,两座木桥,两座铁索桥。笔者询问村民为什么有那么多桥,村民回答说:“2015年洪灾,把村里近河的房屋和田土都冲走了,感谢党委政府关心支持我们重建家园,为了以后不再受洪水影响,所以多修桥,一来方便交通,二来好避灾。现在毛坪村已成为灾后重建的成功典型示范村。”

  从一份毛坪村灾后重建资料显示,2015年5月27日,毛坪遭遇洪灾后,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建成进村公路拓宽硬化1.1公里,新村通组公路新建硬化1.2公里,安装公路防护栏1公里,寨内仿青石板步道硬化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180盏、寨内建仿藤防护栏1.8公里,建成便民桥2座、石碑寨门1座、芦笙场1个、3500平方米停车场1个、旅游服务接待中心1个、休闲观光亭2个、休闲长廊1个、污水处理系统1个、消防蓄水池1个等等,使毛坪村面貌焕然一新。

  据村支书陈兴芝介绍,毛坪村现有耕地面积2176亩。经济收入主要靠青壮年外出务工获取。村里产业主要是茶叶、黑毛猪养殖、林下养鸡、养蜂、稻田养鱼等产业。

  “毛坪村生态环境优美,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乡村旅游产业也开始火起来。我们利用‘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村落’‘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乙级)’‘平安村寨’‘生态文明建设村寨’等荣誉称号,结合苗族节庆活动,积极发展旅游业,旅游业已开始给群众增加收入。”陈兴芝高兴地告诉笔者。

  “外来的游客除休闲静养、欣赏田园风光外,还可以体验苗家刺绣、生态制茶、学习烹饪苗家美食等。暑期来的游客多一些。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把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相结合,为毛坪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陈兴芝信心满满地说。

  离开毛坪村,犹如从一场饱览绿水青山、畅游田园风光的“世外桃源”梦境中醒来,思绪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