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天柱:乡村侗戏出少年

发布时间: 2022-04-18   作者: 金可文 陈光昌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岩门村侗戏小学员在家祠表演

  侗戏非遗传承人在给侗戏学员作表演前准备

  岩门村侗戏小学员展示脸谱

  岩门村侗戏小学员在田间地头演出

    岩门村侗戏小学员在去排练的路上

  “念白抑扬含顿挫,唱腔委婉透激昂……”

  在天柱县渡马镇岩门村的家祠里、草坪上,一群少年举步如和风拂柳,启齿似燕语呢喃,正在排练着侗戏剧目。濒临失传的侗家戏韵在古老的岩门侗寨再次传唱。

  侗戏传承 从娃娃抓起

  “唱得好,演得像,有范儿。”时值季春,侗戏《穆柯寨招亲》在岩门村中的草坪上,由一伙少年排练演绎,得到围观村民的一致好评。

  《穆柯寨招亲》是岩门村一群平均年龄才十一岁的孩子刻苦排练出来的剧目。孩子们化妆、着装,历时两个小时演出结束,小演员们眼神专注,动作干脆利落,让观众沉浸到了精彩的剧情当中。

  孩子们能够完整地演出这一剧目,得益于今年已经73岁的退休教师、侗戏非遗传承人杨秀举的精心执教。

  天柱侗戏始于明末清初,它从京剧演化而来,以地方侗话唱念历史故事,经过几百年沉淀,演变成了现在富有侗族生活气息的侗戏,剧本有《大破天门阵》《穆柯寨招亲》等百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渡马一带甚为流行。300多年前,岩门村的祖辈从湖南黔阳将京剧带回之后,每逢节庆,村民都要请戏班子在家祠或坝子演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杨秀举怎么也想不到,流传了300年的侗戏突然就“失宠”了。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经商,岩门田间地头的戏腔变得越来越少。

  “太可惜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能丢,这戏不能断在我手上啊!”

  2011年,杨秀举开始在岩门村小学传授侗戏,他把地方课安排成侗戏课。从此,岩门村里“咿咿呀呀”的唱戏声从田间地头转到了岩门村小学的操场上。

  2012年,渡马镇中学的校长听说杨秀举的侗戏班进县城参加春节联欢演出大获成功后,便到杨秀举家“三顾茅庐”,杨秀举思忖再三,不顾自己身体有恙,每天骑四十分钟的自行车,到渡马镇中学开了一个侗戏中学班。

  后来,渡马镇中学布局调整并进了县城,岩门村小学合并到了渡马镇中心小学,他又到渡马镇中心小学开了个侗戏班。

  “现在热闹啊!”杨秀举说,“现在我的侗戏小学班有80多人,加上村里的侗戏老年班和妇女班差不多有百来号人了!”

  杨秀举利用节假日,指导孩子练功、排戏。在戏曲表演、唱腔、动作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提升训练。孩子们在杨秀举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同一个动作,反反复复对着镜子练习眼神,力求到位、神似。

  孩子们排戏虽然很累很苦,但对侗戏仍充满热爱。在练习侗戏的过程中,侗戏零基础的孩子们一个个开始变得有板有眼起来,那唱腔、动作,都开始有了神韵,给老师带来了许多感动与惊喜。

  侗戏的种子播撒到了孩子们的心里,等待春华秋实的到来。

  侗戏走出山村 享誉湘黔桂三省(区)

  渡马镇岩门少年侗戏班,以老带少,名气越来越大,走出了侗寨,越来越受外人认知和喜爱,县里开展的各种大型活动都会邀请少年侗戏班参加,展现侗戏的魅力。

  2011年春节,杨秀举应邀带队参加天柱县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少年侗戏班在这次活动上表演的《杨家将》,让观众在大饱眼福的同时,深切感受到戏曲文化的无穷魅力;2012年至2019年,杨秀举每年应邀带队参加渡马镇“七月二十坪”民族节,连续八年演出,少年侗戏班擂鼓敲锣钹响,提枪呐喊出将,武生花脸登场,旦角跃马铿锵,每年让三万多游客流连忘返;2021年6月,杨秀举带领少年侗戏班参加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表演《梁红玉》《大破天门阵》等剧目。精彩的演技,雄浑的唱腔,把忠厚传家、精忠报国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成千上万的观众看得入迷。2019年6月,天柱侗戏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天柱县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贵州省天柱县、锦屏县,湖南省靖州县等侗、苗四十八寨几十支非遗队伍齐聚。杨秀举带着少年侗戏班用汉语夹杂侗话的唱腔对白,将侗戏《穆桂英挂帅》表演得惟妙惟肖,把侗戏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全方位地呈现给观众,让观众享受到一出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视觉盛宴。现场的观众、专家、戏师一致评价:“侗戏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一,是一场视觉、听觉的享受。”

  岩门少年侗戏班的学员演技精湛,每年都有一些学生作为特长生被上一级学校特招录取。杨秀举和他的少年侗戏班屡屡参加县里的各种大型活动演出,声名远播,享誉湘黔桂三省(区),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不远万里前往岩门学戏、看戏,岩门侗戏成了天柱县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一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