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古法造纸
石桥拦门酒
游客体验制作花草纸
天然花草制作的花草纸
一个因传统手工造纸而闻名中外的古村落——石桥村。
石桥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北部南皋乡境内,石桥造纸技艺从唐朝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保存完备的传统造纸工艺,石桥村古法造纸技艺被称为造纸的“活化石”,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900余年时间过去了,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造纸技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谁能想到在西南高原边陲的苗岭大山深处,还有一个保留原始造纸技术的传统古村落呢?现在,在石桥村,你还可以亲眼看到古书《天工开物》所描绘的古老造纸术。
为了一睹这古老的造纸技术,我一个人独自驾车前往石桥村。这是个依山傍水的寨子,寨脚就是从大山里流出来的南皋河,南皋河来到这里之后似乎留恋这片土地,在这里拐了几个大弯,自然形成一个大写的“S”,两岸留下了几片沃土,于是成就了几个大小不一的村寨。因村东侧有一座横跨南皋河的天然石桥,石桥村因此而得名。
纸街的柔软时光
石桥村有一条标志性的街道——纸街。
步入纸街,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贯穿村子。其实,纸街是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街道不长,就200余米,从街头走到街尾就是五分钟的时间。石桥村房子大多是木房,几乎每栋木房子都是三开间的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临街是店铺,店铺里售卖的都是苗族古法造纸的纸品,纸品种类琳琅满目。不少店铺还挂着“古法造纸传承户”的牌子。除书画创作的用纸外,街上还有贺卡、书签、名片、灯笼等纸制品,凡与纸有关的产品,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且纸制品色泽、质地,均堪称上品,不愧“纸街”二字。有的纸品店旁边就是造纸的作坊,伸头一探,古老的造纸用具散发出历史的光影。走在村中,写满岁月沧桑的院落,古老而斑驳的石墙,还有曲径通幽的小巷。游走于斑驳陆离的房屋院墙间,狭长的巷子里,几缕阳光穿过楼台窗格把旧花纹印在对面的墙面上,好似历史在叹息。若不是沿街行人的现代装束,我几乎以为自己穿越历史时空隧道,抵达了另一个时空。
正午的阳光正好照射在石桥村的房前屋后,沿街摆放着一张张晒着的手工纸,构成了一幅从远古到现在的光影乡村图景,空气中弥漫着手工纸的清香味。吊脚楼下,青石雕窗,印了花的灯笼在微风中摇曳着,很有古典韵味。
当然,来这里的人大都想一睹石桥古法造纸这传承了千年的技艺。在石桥村最著名的古法造纸传承人当属王兴武。王兴武的家是一栋临街的四层木楼,一楼是门面,展示销售古法造纸成品,也能做造纸体验。大门敞开着,在街道上就能看清里面的纸质产品,而店里却看不见人,也许主人在楼上忙碌。本想进店里拜访王兴武,可我内心犹豫了。一是没看见他在店里;二是我怕冒昧拜访,会打搅他的工作。
于是选择离开纸街,一个人钻进寨子的深巷,去探寻石桥村造纸的历史。
石桥造纸源流与演变
蔡伦的造纸术怎么在这偏远闭塞的苗寨传承千年呢?带着好奇,我对村中的老人进行了采访。
在巷子的深处,一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抽烟,我忙递烟和他攀谈。老人很是热情,转身进屋拿出一条板凳递到我手上,我和老人就坐在门槛前攀谈起来。老人告诉我,石桥村大部分是苗族。老人告诉我,石桥的苗族祖先为了逃避战乱,从广阔的平原迁徙到西南这莽莽森林里居住。我问石桥村苗族祖先是什么时候定居石桥这个地方的?老人说,时间太久远,定居石桥的具体时间已经不清楚。根据村中的苗族古歌传唱,石桥苗族大约是唐末宋初到此定居,到今天已经有1000余年历史。
我问老人,造纸术是怎样传到石桥村?老人说石桥苗族祖先原先居住在长江流域洞庭湖一带,在与汉族交往中,学习并掌握了造纸术。后因战乱,祖先为了躲避战乱,一路迁徙,后来到山高林深、水源充足的石桥定居下来,并把造纸技术带到了石桥。老人的话,我在《苗族简史》中得到了印证。从石桥古法造纸的工艺流程来看,与明朝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认定石桥古法造纸是汉代到唐代的造纸工艺,距今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专家的结论。
由于石桥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纸的用途不多,销量不大,石桥的纸业长期处于家庭作坊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传承技艺的处境。直到辛亥革命后,经济、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南皋及周围一带纷纷创办了学校,民间契约普遍实行,文人互赠书画,民间刺绣画帖逐渐增多,需要大量的纸张,从而使石桥生产的纸张供不应求。当时石桥大户人家投资兴办纸业,四处招工,在天然石桥对面大岩壁下设槽造纸,其生产的白皮纸纸质好,很快打开销路,村内也纷纷开槽造纸,致使本世纪30年代初石桥造纸作坊发展到30多家,产品经商人购买后远销贵阳、遵义至四川,或经铜仁至湖南、武汉等地。1934年,贵阳举行画纸评比,石桥纸获得第二名。
解放后,石桥白皮纸生产有了长足发展。1955年3月,成立同心造纸工业社。 1957年10月,改建公私合营丹寨县纸厂。1958年1月,改为地方国营丹寨县石桥纸厂。“文革”初期,改石桥合作纸厂为石桥纸厂。1978年6月,改名丹寨县国画纸厂,厂部移至三孔桥。在此期间,石桥纸厂苗族师傅杨大文于1982年3月赴加拿大多伦多科学中心表演《中国古代传统技术展览》造纸技艺,他表演所用的工具,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馆。1984年4月,贵州省文化出版厅文物处与丹寨县工业局签订保护石桥白皮纸传统生产工艺和设备的合同。同年8月,丹寨县人民政府公布石桥白皮纸作坊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石桥古法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贵州省文化厅命名石桥为“古法造纸艺术文化之乡”。
石桥古法造纸技艺
沿着纸街往前走,斜斜而下,就到通往南皋乡方向的公路。在村民的指引下,顺公路往前走,拐了个弯,就到了石桥古纸作坊——大岩壁古纸作坊。这是一处利用天然岩壁开辟利用的造纸作坊,岩壁宽约百余米,高约八十米,石壁上方向前倾斜,里面能遮风避雨,岩壁下面用一些木柱搭了两个棚子,盖上青瓦,下雨岩壁滴落的雨水就不溅落到里面,于是形成一处天然与人工结合的造纸作坊。
我到访的时候,作坊里只有一个中年造纸师傅在忙碌。他熟练地用木制的制纸模具在纸浆池劳作。放模、抄浆、斗水、捞出……一系列操作后,浆池里的纸浆在模具里就成了一张张的湿纸,把湿纸叠放在一起,压水、晾晒,最后才成为我们所见的纸张。石桥古法造纸,从探构、河沤、蒸煮、拣料到抄纸、压纸、晒纸等几十道工序均由人纯手工制作。石桥造纸全部材料源于自然,没有添加任何化学药品,使得这里的环境几乎没有受到污染。极目所见,简陋的作坊里,似乎没有一样是现代化的东西,料槽、纸甑、纸帘、压纸架、踏碓和木碓,一切似乎仍是几百年前的样子,很难想象,名扬中外的石桥古纸就是从这样简陋的作坊生产出来的。
石桥古纸坊以生产手工白皮纸为主,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
从制作工序上看,古法造纸从原料的采集,到最后形成一张成品纸,是个繁杂而漫长的过程。古法造纸凝聚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辛劳。我想:如果没有古人的智慧与艰辛付出,就不会有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吧!
在时光流淌中坚守前行
时光流逝,能够在历史长河中保存并流传下来的技艺,无疑都是精华。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历经千年时光,依然在西南边陲偏远的石桥村传承,可见它的魅力。
通过参观大岩脚古法造纸作坊来看,石桥古法造纸器具和设备原始而简陋,几乎沿袭千余年前的手工工艺。据造纸师傅说,古法造纸工序复杂繁琐,要熟练掌握全套工艺,至少需要5年时间,对技师的自身素质要求很高,熟练的工人一天也就能制作700—800张左右。当地青年认为制作付出的劳动与报酬不成正比,所以石桥村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留在村里学习古法造纸。一方面是祖先流传千年的技术,一方面是年轻人选择外出,这不能不说是目前石桥村古法造纸面临的尴尬境遇。
所幸,石桥村有王兴武这样的古法造纸传承人,对古法造纸的痴迷,使他选择了古法造纸作为职业。他潜心研究,不断开发出新的纸产品种类。目前,石桥村纸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其中彩色纸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200余种品类。2009年,在政府的关怀下,王兴武注册成立了石桥黔山古法造纸合作社,他把原先单打独斗几十户古法造纸作坊联合起来成立了石桥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走古法造纸技艺与市场结合之路,使石桥村的古法造纸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由于石桥古法造纸靠原始手工操作,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强、光泽度好、吸水性佳等特点,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产品远销美国、西欧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石桥村最出名的白皮纸是“迎春纸”,迎春纸是王兴武在石桥古法白皮纸的技艺基础上研究出来的产品,这种纸薄如蝉翼,保存年限却可达到1500年之久,是我国国家图书馆指定的修复古籍专用纸。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作古书籍修复纸的只有两种,一个是日本生产的小仓纸,一个就是中国贵州丹寨石桥村生产的迎春纸。世界那么多造纸企业或作坊,而能够制作修复古书籍专用纸的,就只有这两个地方,可见石桥古法造纸确有其独特的造纸技艺,这就是石桥古法造纸创新独门绝技。
古老的作坊散发着淡淡的纸香,纸街店铺里琳琅满目的纸品,焕发出诱人色彩。阳光透过屋檐映照在光滑的青石板街巷上,房屋的光影映射到古老斑驳的墙面上,映出的是石桥人民的智慧与勤劳。“造纸文化是石桥村的灵魂,保护好它就是保住了石桥村落的魂,保住了根本。”村中一位守店老人说。我想:造纸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即使现在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丢掉我们民族的根,要把古法造纸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传承下去。
离开石桥村的时候,看见几个外国人拿着相机在石桥纸街上寻寻觅觅,他们在寻找什么?我想他们是在寻找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了千百年的文化——造纸术。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造纸术的根在中国,这些外国游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这偏远的石桥村,就是寻根吧。
石桥人一代代的坚守,让我们不仅看到中国古老的发明——造纸术,更是看到中华民族可贵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