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专家正在测量镇远县直径2.67米的金丝楠木
世界上建筑规模最为庞大的皇家宫殿园林群首推中国故宫。故宫建在北京古城中轴线上。这个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皇城禁地宏大而威严典雅,另有9000余间房屋星罗棋布在紫禁城各处。故宫成了中国最为吸引人的旅游观光核心景点,每天来自中外游客六万多人漫游其间。皇城宫殿的宏大与富丽堂皇让人们观瞻到明清皇权的至高威仪,那宏伟威严的皇宫建筑用于建筑主体撑栋木材的粗壮硕大令人惊叹!但是鲜有人知道,这些笔直的巨木却是来自西南之川东、湘西、黔北、黔东南,而又以盛产木材的黔东南遮天蔽日的莽莽苗岭为最多。
明以前历代皇城建设都有皇木采集运作,所用建材大部分采自东北山林。明清时,皇家用木最为繁盛。特别是明代,始于洪武年间,大兴于永乐,以后延绵不断,甚至愈演愈烈。明、清时期各地采来的大木多用于南京、北京宫殿、园林、寺宇、陵寝、祭坛和官房建筑。
南京金陵本也是三国至隋朝古都城,史称六朝古都,皇宫建筑也颇具宏制规模。1368年朱元璋得天下而定都南京,以前的老皇宫旧址不适应新生明王朝的开国彰显皇权需求。洪武八年(1375年)国家财政有所复苏,农民出身的朱元璋招术士看好南京城东钟山南侧作为新皇宫选址,于是在此大兴土木建造新皇宫。这个国家建设工程需用大量优质木材,盛产木材的南方自然成为大木采集首选。这是明王朝第一次到黔东南征皇木;第二次,是永乐年间,为扩建北京紫禁城,黔东南又接受了更大的贡木任务。
1402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起兵夺取建文帝皇位登基南京。当上皇帝不久的朱棣便欲迁都北京。他认为父皇当年皇宫选址不当,方位尚可,然却以泥土填湖为基,根基不稳。皇宫基础不牢,岂可实现固国安邦之强盛大略?朱棣决定北迁京都。北京,那是朱棣当燕王所踞守经营了23年的宏业发祥地,对故地颇有怀旧情感。他认为北京为皇都,君临北方,对西北边疆诸邦有直接强大威慑力而更有利于实现皇图巩固,安邦兴国大政宏略。
1406年朱棣开始在北京修建元代留下的大都城故宫,历经14年才完成了这个东方气势恢宏的皇城宫殿建设。实际上,修建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其大量时间都在做工程前期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大量巨木玉石的采集。
这是一项国家重大工程,有官方层层庞大人事任命组织以保障工程顺利实施。中央委派专门的督察大吏制订出采伐选址、采伐计划、经费预算、经济保障、监督管理、纠纷调处、运输路线、人力队伍组织等一系列预案。史籍有载,从朱棣1402年修北京皇城始,到明万历年间的200多年,皇木采集从未间断。黔东南地区黎平府当地辖产木区开泰(锦屏)、镇远府(辖剑河、台江、天柱等木区)得令后即率府、州、县、厅、军营官员与木商层层督办采伐集运大木任务。按当时之规,五品知府每两年要亲往朝廷作述职报告,皇帝令采办大木为要,皇木采办期间可不上朝述职。
这是一项耗时耗资耗劳力的巨大工程。为确保任务完成,朝廷专门委派大吏巡视督办。这些督木大吏官高位重,一般都是正二品的工部尚书、左右都御使,相当于现在部长级。正三品的工部左右侍郎等领命直接监理。大吏督察各级官员必须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亲躬其事而不得怠惰推诿。朝廷对皇木采办赏罚分明,如嘉靖二十年(1541)工部侍郎潘鉴奉命到贵州采办皇木有功而提拔为工部尚书。(由副部擢升为国家建设部长了)又有贵州巡抚、右都御使刘彭年亦因采办皇木工作得力奖赏银三十两、绸二表里。镇远府尹周瑛政绩卓然,采木有功也升任四川布政右使(由地级升副省级)。当然,也有因办事怠惰,不按时完成采木任务和从中牟暴利的也受到严厉查办惩处。
在黔东南当时有三种采集皇木方式:官办、商办、进贡。后来在采木进程中有新的运作方式,一是官商合办;二是鼓励当地土司贡木。采集皇木量大,采集程序首先是勘察而后砍伐,再运送,收贮和长途北运。各级行政官员接到任务后着手组织实施。皇木勘采过程有比较复杂的商道专业要求,纯官办难以实施完成,于是督官要求采取官商合办。但官商合流内中弊端严重。后来为消除中间产生贪腐环节,朝廷命各地以招商的形式进行,官府专门负责组织验材、收贮与北运。这样,一大批懂行情有经验办事精明的木商纷纷到来。历来就有外地木商贩进入黔东南购买木材转运江浙。皇木采办使商人们看到了保赚不赔的大好商机,特别是湖北大冶的木商就结队深入黔东南各地签约伐木。
明永乐11年(1413),中央解黔东田氏军政集团而实行改土归流,但仍实行土流并治,就是有朝廷调任的官员与地方世袭可从信任的土官相结合,大一点的土司职务都由省或中央直接任命。土司们为维系与朝廷交好关系平常也都上贡地方土特产。国家任务下达,这是个难得的表现机会,官方就竭力鼓励他们贡皇木,土司们自然不敢抗命而主动积极参与。土司们辖管山岭寨落,大木产地了如指掌,由他们贡皇木是驾轻就熟的事。
开始,永乐到嘉靖前期都以北方为采木重点区域,到南方采大木超直径三米的杉树楠木仅数株。到嘉靖二十六年至三十七年,湖广、贵州、四川共采得楠木和杉木11280株、15712根块。其中超过树围3米多的大楠木、杉树就达2000多株;树围4米多的大楠、杉117株。到万历二十四年采木数字更为惊人,楠、杉木5600根块;三十六年仅8000多株、24601根块。其中,到1563年朱翊钧登基后更是土木大兴之时。万历二十四年(1597)到三十年的四年间,黔东南采大木猛增到44913根块。
为什么从明到清朝廷会连续采木不断?因为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到1557、1597紫禁城遭受了三次大火灾,几次起火都是遭雷击所致。几次灾后重建前后花了30年时间,但又到崇祯十七(1644)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撤退前焚毁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等五座建筑幸免未毁,其余建筑全部灰飞烟灭。皇宫屡毁屡建,朝廷耗资巨大,湖广、贵州、四川亦不堪重负,底层更是苦不堪言。大木生长环境都在老菁莽林,取材十分不易。林工从高岭搭建高架梭木槽,将砍伐下的大木顺木槽飞梭而下到溪流边,待溪水涨时顺流放到江边集结扎成木排。苗岭深山莽林是凶猛野兽占山养息之地,毒虫蛇蝎更是出没无常,再加上遮天蓊森原始树林中腐木烂叶长期积存而产生有毒瘴气,林工们除了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又要受瘴气猛兽毒虫之害。很多林工在钻进老林里十天半月或因严重受伤、瘴气侵蚀突发急病或遭兽蛇之害而夺去生命。史书形容伐木工人记载有:“进山一千,出山五百。”可见当时采大木之艰辛。20世纪60年代后期,镇远有一帮青壮上剑河雷公山北缘原始深山运木,体验伐木工的艰辛而苦不堪言。为此,也有忠良将征采皇木劳民伤财实情上奏朝廷以求减轻国民重负。明万历二十五年(1598)翰林院学士刘纲就上奏表:“比大工肇兴,伐木榷税,采石运甓,远者万里,小民膏血不足供费,绝筋骨不足任劳,鬻妻子,不能贷偿。加以旱魃为灾,野无青草,人情胥然,所在如仇。”其意为大量频繁采木而耗费国家巨大资财,使国库虚空。民间更是深受其苦,又有些官吏以奉公为由,压价强收而百姓怨声载道。主要采木区黔东南山民在获得微薄经济补偿的同时,更因为常年进箐山老林伐木而身心深受其害。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作营造为主,而黔东南大森林里多盛产杉木、樟木、金丝楠木、柏树、青松。由于水土所致,苗岭杉树硕粗干直,材质缜密细致,极好造型木作,干后又经久耐用不变初型。1992年在黎平县敖市镇玉田湾出土一巨大杉树阴沉木,直径达2.41米。计算树围周长为7.5674米,要4个1.7米高的人方可联手合抱。镇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维修青龙洞,很多硕大笔直的大杉圆木都从台江、剑河采运来。可见苗岭杉的硕大粗壮世间少有。樟木自然贮香驱虫,多年都不会被虫蚁啮噬也是皇宫建筑上好选料。时至1976年岜沙苗寨前小山头被视为林中大神的一棵直径1.2米的香樟树敬献修建毛主席纪念堂。香樟运出寨时全寨老少夹道目送。镇远两棵大香樟圆木从当时的江古公社运来,在大工厂举行盛大集会载歌载舞向毛主席纪念堂敬献香樟,而后起重机吊上火车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