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黄平县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历史文化为核心,红色文化为主色,农文旅融合为亮点,少数民族文化为渲染,奋力书写蓝色、古色、红色、绿色、花色“五色旅游”文章,推进旅游产业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经初步测算,2021年1—7月,黄平县累计接待游客400.9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44亿元。
画好蓝色黄平,发现多彩文化旅游。一是成立黄平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小组,积极开展旅游市场主体调研。二是摸清县内文化旅游资源的总量、规模、开发潜力等,明确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和重点区域。建立以飞云大峡谷、朱家山、野洞河、冷屏山等自然风光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库,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推动全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读好古色黄平,挖掘历史文化旅游。一是让历史说话。黄平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旧州古城,历史悠久,据史志记载已长达2300余年,过去曾有“九宫、八庙、三庵、四堂”和2000余栋古民居,造型壮观优美,精致典雅,别具特色,是黔东一座独具风格的历史文化古城。近年来,为充分利用旧州古城景区资源,全方位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需求,黄平县积极对外招商,成功引进贵州景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对其进行合理开发、有效运营。目前已打造旧州文旅特色商业街区,整条街长150米,宽25米,引进商铺8家,汇聚了黔东南州及黄平当地的特产,包括牛老大、黄平银饰、蜡染、茶叶、酒、药材等,是一个集商业、休闲、娱乐、文化为一体的特色街区,展现了黄平县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产品魅力,塑造了旧州多元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讲好红色黄平,探索红色文化旅游。一是加强红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今年以来,黄平县先后开展了两期红色文化讲解员培训,培训人次108人。培训坚持“理论+拓展+实训+比赛”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室内授课和室外现场示范为主,量身定制红色文化讲解专业技能实训“套餐”。实现了参训人员从“不敢讲、不善讲”到“主动讲、拓展讲”的重大转变,讲解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明显提升。二是举行黄平县2021年红色文化讲解员评选大赛,设置风采展示、导游讲解、知识问答、情景再现四个环节,让选手们以旧州古城红色旅游资源为主,以其所承载的红色文化和长征精神为内涵,用各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和演说方式,讲述红色文化故事。为提升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打造红色文化旅游新名片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将红色旅游与人文历史、文化体验进行高度结合,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把“学”与“游”有机融合,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到教室外,通过唱红歌、诵红诗、模拟红军四渡赤水、过草地、搬军粮、爬雪山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红色研学活动中重温当年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四是努力做到每个红色景点都是旅游线路,探索出以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亮好绿色黄平,创新乡村特色旅游。近年来,黄平县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立足本地优势,突出生态优先,大力开发采摘园、生态体验、休闲农庄等乡村旅游项目。目前,全县有五星级农家乐2家,四星级农家乐4家,精品旅游客栈1家,优品级民宿客栈7家,乙级乡村旅游村寨4个,州级重点旅游村寨1个。
唱好花色黄平,打造民族文化旅游。黄平县总面积1668平方公里,辖8镇3乡、142个行政村9个社区,总人口39.8万人,其中苗族、亻革 家人等少数民族占68.5%,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十分浓厚的大县。一是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目前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4个、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项目19个、代表性传承人11人,州级代表性项目21个、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项目175个、代表性传承人511人。二是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比如亻革 家的正月“踩亲节”、苗族的“四月八”民族集会、谷陇镇“九·二七”芦笙节、新州镇白堡坡“爬坡节”等,挖掘黄平亻革 家服饰、苗族古歌、苗族泥哨、苗族芦笙舞、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黄平蜡染技艺等文化魅力,大力发展“旅游+”。特别是今年在飞云崖开展的“四月八”祭牛节暨非遗旅游季系列活动,累计吸引了来自贵阳、湖南、广西及周边县市的10余万人前来观看,有效带动了全县旅游经济收入。三是保护好少数民族村寨,包括苗族传统文化村落的代表谷陇镇苗陇村和平寨村,亻革 家民族文化传统村落重安镇枫香村、塘都村、望坝村,仫佬文化传统村落野洞河镇新华村等。四是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比如重安镇下翁细村下翁细寨、谷陇镇滚水村滚水寨风情寨等,让广大游客在游玩的同时,体验少数民族风情,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