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张毕来同志诞辰107周年,值此契机,薄文一篇,深表我对张毕来同志由衷的赞美和无限的怀念。
尽管我没有亲眼见过张毕来同志,但他的生平事迹和他所写的作品在我的脑海中常常凝聚成一张威严而又慈祥、坚贞而又温婉的面容,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忠贞的理念信念、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和谦虚的人生态度,令我扼腕感慨,引起了我无限的崇敬之情。
张毕来同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红楼梦》学专家、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鲁迅研究学会理事、中国统战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长。
1914年9月12日,张毕来出生于凯里市炉山镇,父亲张宗裕继承祖业以染布为生,家境在当地还较殷实。3岁时,母亲因病不幸去世,张毕来跟随父亲和继母一起生活。6岁时,张毕来就进入当地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后又进入新式学堂炉山小学学习白话文和英语。在小学时,张毕来就阅读了大量课外书籍,心里逐渐喜欢上了文学。就在他10岁时,厄运再一次降临到他头上,父亲因病医治无效也永远离开了他,张毕来和其他兄妹几人依靠大伯和继母抚养,长大成人。
1929年,满怀理想和抱负的张毕来前往贵阳求学,就读于贵州省立男子师范学校,并担任过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一边学习一边组织和参加学生运动,组织“血潮社”,编辑《血潮》周刊,创办《贵阳晚报》,并在校和同学秘密发放张贴“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传单。中学毕业后,心怀大志的张毕来决定继续外出求学,1936年,他前往上海参加高考,并以优秀成绩录取了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在校期间,他每天沉浸在浙江省立图书馆,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汲取到更多的知识营养。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日气氛高涨,胸怀爱国理想的张毕来如坐针毡,他与进步同学组织了“黑白文艺社”、“黎明歌唱队”,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他们经常上街宣讲抗日的道理,教人们唱抗日的歌曲,号召人民勇敢地站起来抵抗日本侵略者。后因日寇进攻上海,紧逼杭州,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的带领下,迁至贵州遵义、湄潭。当年底,张毕来毅然放弃学业,离开了浙江大学,前往浙东一带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9月,张毕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共浙江省委的安排,张毕来化名张一之,前往金华区开展台湾抗日义勇队的筹建工作,李友邦同志担任队长,张毕来任秘书,后来这支队伍建立了地下支部,张毕来任支部书记,张毕来夫人夏云(化名李炜)担任该义勇队台湾少年团指导员。在开展筹建义勇队工作时,张毕来还主编《台湾先锋》月刊,宣传“抗日救亡”、“祖国统一” 思想,并起草了《台湾义勇队队歌》,并请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家贺绿汀谱好曲。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台湾义勇队队员们经常唱这首歌,互相打气,在政治、医疗、生产、宣传、教育等方面为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9年4月,周恩来同志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身份到浙江视察抗战,张毕来和中共地下党员邵荃麟同志等向周恩来同志汇报有关台湾义勇队的情况,周恩来同志作了重要指示,对张毕来等人鼓舞很大。当年秋,国民党当局蓄意破坏国共合作,逮捕和谋害进步青年和共产党员,一时金华局势紧张,中共浙江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汪光焕立即通知张毕来和其夫人马上离开,张毕来将台湾义勇队地下支部书记的工作交给其他同志,便立即携夫人离开浙江前往上海。不久皖南事变发生,张毕来和夏云在上海被日本侵略军逮捕,同年秋出狱。1942年初,张毕来得知昔日革命战友邵荃麟在桂林,便匆匆前去相会,并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为解决吃饭问题,邵荃麟建议张毕来替书店翻译一点欧洲作品,张毕来认为翻译尼赫鲁的自传可以激起人们的革命思想斗志,于是,译著了《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监狱,我的第二家庭》两部文学作品,并在当年出版发行。同时,经桂林师范学校的地下党员介绍,张毕来顺利进入到该校教书。但不久,新来的校长思想比较反动,他察觉到张毕来行动可疑,便以张毕来没有大学文凭为借口将其辞退。但幸运的是,张毕来遇见了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史地系主任陈竺同,陈教授器重学问、人才,毫无门户之见,他力荐张毕来到该院,并得到该院两位中共党员的帮助,张毕来又顺利进入到桂林师范学院史地系任讲师、副教授,他在史地系讲古文,在中文系讲外国文学。张毕来的教学方法变通创新,深受同学的欢迎和赞赏,他讲外国文学的讲义,后整理为《欧洲文学史简编》并出版。1945年12月,张毕来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在文化教育界开展民主同盟工作。1947年7月,国民党当局加紧摧毁民主力量,大肆逮捕民主进步人士,张毕来的行动也引起了国民党的注意,当月的一天晚上,特务突然闯进张毕来的住所,将其逮捕关进了南宁的监狱。尽管监狱的生活艰难而困苦,但张毕来心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从容,凭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译出了50万字的英国作家乔治·依利奥特长篇小说《亚当·比德》,出狱后出版发行。后来,在进步师生的抗议和各方民主力量的积极营救下,张毕来在监狱被关了十个月后释放。1949年初,他绕道香港赴东北解放区长春,在东北大学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在这里,张毕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对师生关爱有加,对教育事业尽职尽责,同时,他还编写新文学运动史的讲义,后该讲义经过反复修改、完善,编成《新文学史纲》(第一卷)出版,这部专著是建国初期全国仅有的几部关于新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是各大学中文系和研究我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参考书。1951年,张毕来又完成译著《小北斗村》,因这部译著的影响,张毕来被苏联文学界赞誉为“中国文学界的优秀代表人物之一”。1953年,张毕来被调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兼图书馆副馆长,一年后又被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主持全国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期间,他按照中央要求,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把汉语、文学分科教学。1962年,张毕来调入民盟中央工作,担任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提任部长。张毕来在工作之余,刻苦钻研文学,辛勤笔耕,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各种刊物上发表几十余篇文章,影响甚远。“文革”期间,张毕来常遭批斗,并被派往湖北沙洋五七干校“改造学习”一年。回京后,张毕来开始着手钻研《红楼梦》,先后编著了《漫说红楼》、《贾府书声》、《红楼佛影》、《谈〈红楼梦〉》(又名《红学刍言》),为红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80年张毕来被推选为红楼梦学会副会长,随后亲自主持全国《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和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会,为海峡两岸“红学”研究学术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春,针对我国扫盲工作的实际需要,张毕来将多年来潜心研究出的一套《普通话语音代表字》(400字)注音字典和课本,作为提案向全国政协提出,受到全国政协和国家教委的高度重视,并荣获了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可这时,长期劳累的张毕来却病倒了,当奖励证书送到病榻前时,他非常兴奋、激动,并用颤抖的语言表示病愈出院后,一定还要继续努力,为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1991年12月5日,张毕来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忠诚党的事业,致力于国学研究与创作,他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他是我们凯里人民的骄傲,我们要弘扬其革命精神,学习他为党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他的赤心将永贯苗乡,他的风范将永垂千秋,我们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