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权威媒体门户网站

 

首页 新闻 政务 图客 视频 文化旅游 黔东南故事 数字报

隐龙山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8-30   作者: 范华州   来源: 黔东南新闻网 编辑: 王槐雪

  锦屏县彦洞乡瑶白村坐落于苗岭支脉,九寨高坡,清水江北岸,小江上游;东毗仁丰村,南邻彩岑登宜村,西连彦洞村,北接九勺村。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雨量1350毫米。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地形切割深,山高坡陡,群山叠翠,峡谷幽深。总面积11158亩,其中耕地面积827亩。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367户1436人。

  瑶白村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大山叫隐龙山,发原于将军山主峰,斜走西南,迂回向东,蜿蜒盘旋,抵达俊水河与涌洋溪交汇处尽头岭,全长约六公里。国家传统村落瑶白村就坐落在隐龙山中段山脊上。

  瑶白村居住地原来是一片树林茂密、水草丰盛、凸凹不平的山。开寨前,瑶白先民散居在“归抗”“世佑”“陪读”“琼德”等自然寨。

  明初洪武年间,五开洞(黎平)吴勉率领侗族人民发动农民起义,动摇明朝在湘、桂、黔边界的统治。为镇压吴勉农民起义,明太祖朱元璋六子楚王朱桢率三十万大军自长江经洞庭湖沿清水江来到隆里平乱。为长期镇压农民起义,巩固大明江山,朝廷在隆里设置守御千户所。

  清雍正六年(1728),瑶白划归黎平府东北路,从此承担官府摊派钱粮夫役。咸丰五年(1855),台江苗民起义,黎平府强令瑶白寨联络九寨组成大和团,出兵犁元坳、洞庭卡防堵,与义军大小战役数十余阵,瑶白寨悉被烧毁,损失巨大。同治四年(1865),大小土匪乘虚而入,大肆掳杀,瑶白先民逃脱者十伤八九。从清雍正元年(1723)到光绪元年(1875)一百五十多年间,瑶白村硝烟四起,战争频发,土匪猖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为躲避战乱,免遭匪患,瑶白先民迁居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层头岭上,直至战乱平息、局势稳定才迁回原址居住。层头岭至今还有瑶白古屯遗址。

  清光绪十五年(1889),为免遭苦难,瑶白先民凑钱凑米派龚文昌、滾光举到湖南羊溪浦口拜师学艺。龚文昌专攻汉戏,龚文昌回来后根据地域特点,在编剧、排导、脸谱、唱腔等方面,对汉戏进行加工整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瑶白大戏,瑶白大戏代代传承,直至今日。

  瑶白村寨周围至今保存有祖龙树、云龙树、火龙树、蟠龙树、青龙树、黄龙树等千余株古树。为传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瑶白村党支部、村民委组织村民讨论,决定每年农历六月六(龙晒衣日子)举办摆古节,规定“一年一小摆,三年一大摆”,摆古内容有祭祖寻根、长桌摆古、古戏表演、庙会活动等,发动全体村民参加,邀请毗邻村寨参与,至今瑶白村已举办十多届摆古节,瑶白摆古节成了远近闻名的民族节日。庙会主要是组织群众拜祭文笔山、鲤鱼山、祖龙树、青龙树等。古戏表演主要是演绎《杨门女将》、《辕门斩子》、《水漫金山》、《天官赐福》等历史剧目,再现历史故事。

  瑶白村隐龙山的故事,属于生态文化现象。开展摆古活动,能够引导人们崇拜自然,铭记历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进人与人和睦相处。